2011年3月9日,这天的新闻发布会,内容有关医改问题,出席者有卫生部部长陈竺,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我和同事们提前几天就做了功课,结合正在操作的选题,准备了一堆问题。我甚至在13时不到的时候——提前两个多小时,就来到了会场,抢占了第二排中间第一个的显眼位置。随后陆陆续续进来的记者很多,100来个吧,椅子都坐满了,还有不少站着的。
15时,发布会准时开始,主持人开场白简单明了,说“今天我们的采访时间大约1个小时”,他要求“每位记者提问前报自己的媒体单位,原则上每位记者提一个问题”。
于是我们纷纷举手,主持人扫了几眼举手的记者,点了其中一个。
“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的记者……请王军副部长回答”。
第二个问题,我们又是纷纷举手,主持人照例“逡巡”全场,点了一个。
“我是农民日报的记者,请问陈部长……”。
第三个问题,主持人点的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位男记者。
这位记者没有按规矩先通报自家的新闻单位,或许他觉得自己“足够知名”,无须通报吧。
第四个问题,主持人点的还是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提问的对象是孙志刚。
第四个问题答完,已经是15时46分,距离计划的发布会结束时间只有10来分钟了。主席台上的来宾里还有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没有回答记者提问。
我明白下一个主持人要找的记者,问的肯定会是胡晓义。。果然,主持人在几十位举手的记者中,准确地找到了提问的记者。
“我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我有一个问题请问胡晓义副部长……”
看到尽管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举手,甚至站起来举手,主持人均“视而不见”,我开始与身边的同行——一位凤凰卫视的女记者互相揶揄开来——她也是从头到尾都站起来努力举手,而得不到提问的机会。
“我觉得,我们都是群众演员,‘只需要举手,不用说台词’,不同的是,我们这群众演员,是自己花钱赶车来的,不需要剧组支付报酬,连盒饭都不用发。”
她回应说,“是啊,我是‘匪兵甲’,你是‘匪兵乙’……”。
胡晓义答完提问,已经过了计划时间的16点了,没想到主持人还要继续“给大家机会提问”。
记者们的情绪又被调动起来了。这次被主持人点到的记者来自“中国改革报”。正当我觉得有些意外时,他开口说:“我有一个问题,请问孙志刚主任”“您在担任安徽省副省长期间,力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在建机制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介绍一下安徽医改的有效经验,怎样把这些有效的做法推广到全国?”
孙志刚此前是安徽省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兼安徽省医改办主任;2010年年末,调任国家发改委任副主任,2011年2月兼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中国改革报的上级主管单位,就是国家发改委。
孙志刚回答完这个问题,已经到了16时22分了。谁知道主持人还要给一个提问的机会,在场的记者们再次兴致高昂地举手了,而且大多数站起来举手了。
这个机会被一位女记者得到了,她说,“谢谢主持人给我这个最后的提问机会,这个机会很宝贵。我是人民日报的记者……”
其他记者不干了,有的开始发出嘘声,有的开始起哄。
这位得到“很宝贵的”、“最后一次提问机会的”人民日报的女记者,将问题再次提给了孙志刚。
台下的记者们越来越不耐烦,当孙志刚说到,“我们通过深入地分析,认为唯有人民利益为大,我们的医改一定要使中国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时,记者们开始自发地鼓掌了——这是全场唯一的一次鼓掌,不过掌声并不热烈,稀稀拉拉、此起彼伏。
16时28分,孙志刚回答完问题后,现场开始乱起来了,很多记者干脆站起来了,“请让提一个问题”,“请让我们自由提问”,“请给港媒一个提问的机会”,甚而有位白头发的男士还趋前两步,“我是从台湾来的,请给我们一个提问的机会。”
不过主持人依然“镇定”,“谢谢各位,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已经大大超过了预定时间,还有下一场记者会的安排。
今天的记者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记者们干脆直接往台前冲过去,可惜,主席台实在有些高,再往旁边看,部长们在一排排工作人员的“保护”下走隔离区,往其它房间走去。
有的记者开始“豁出去”,有的开始钻隔离绳,有的直接扒下隔离绳,就往部长们那冲,但工作人员的“人墙”、“人盾”排得很有经验,好不容易过了一道“关卡”,还有另外一道“关卡”。
我旁边那位凤凰卫视的女记者,很灵活,连闯了两道“人墙”“人盾”,快接近部长们了,突然,她发现她的搭档——摄像记者,还被远远挡在外面。就在犹豫的片刻,新的“人盾”已经张开宽阔的臂膀,出现在她面前了……
最终, 部长们安全地消失在记者们的视野中,没有一个记者抢到提问的机会……
晚上回到家,我扫了几眼“中国人大网”对这场新闻发布会的“文字实录”,其中当孙志刚讲到“我们通过深入地分析,认为唯有人民利益为大,我们的医改一定要使中国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后,在括号中特别注明“现场一片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