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在全国政协分组会议上说,“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因为他们读完就不回去了”。原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方励之等人表示,这句话的历史观有问题,客观上是对农村孩子的歧视。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有关“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言论,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相信这句话的知名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孔老夫子地下有知,一定感到高兴,因为他老人家的“父母在,不远游” 的教诲在二十一世纪有了新的翻版。
细读媒体的相关报道,王平馆长的话与其说是有意歧视农村的孩子,还不如说她也许是为农村好,甚至是为农民好。她的逻辑是,要保护中国文化,就要保护农业文明,而最能体现这个文明、这个文化的就是农民。
但是,旅美教育家、原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方励之说,中国是个农业国,但是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必须永远是农业国。方教授说,王平的历史观是静止的:
“她对历史的看法是完全不对的,是静态的。中国是农业社会以前确实是这样。可以说在古代时候,不是农业国就是牧畜国。现在在现代化的大潮之下,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逐渐地走向工业化。实际上工厂中国已经工厂化了,不管它正确不正确,但是这是世界的潮流。农业用的人越来越少,工业需要人越来越多,这是个潮流,所有文化也应当跟着这个发展,跟着这个走,跟着这个变化。所以没有一个静态的说中国老是一个农业国。我觉得这种说法如果他是历史博物馆的人可以理解。整天看那些古东西,那是静态地看它,现在已经发展到这一步,农村人口就是在逐渐减少,所有的世界各国都是这样,没有说老保持农业人口占80%的。实际上最早欧洲就是变了。我问她今后为什么一定要农业国?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在生产结构上这样一个变化。所以实际上教育要适应这种发展,不是要保持这种80%是农民,20% 是城里人这种状态。这种肯定是没有前途的。最后变成中国整个是个博物馆。”
方教授说,王平的观点是见识问题,而不一定是动机问题:
“我觉得她确实见识太少。她倒不一定是坏,她就是没有见识,没有看到历史整个从古代到现在变化了多少?文化不是死的,文化是在变化的。以前最早是茹毛饮血,现在指不定什么样子了。人类社会永远是在发展的,古希腊的哲学家说,不能回到同一盆水里头去。”
侨界知名人士张闻选博士表示,王平有关不鼓励农村孩子读大学的观念是不对的:
“这当然是不对的。不应该有这个观念。我觉得农村不农村大家都应该平等。从前那些有很多有脑筋的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嘛。”
旅美权益人士刘念春表示,王平有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言论,客观上是要加固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这一席话不管它用意如何,她骨子里实际上带一种歧视的意味。你本来二元社会本来就不合理,不公证,她现在不但不想解决这不公正,还想加深巩固这种不公正。农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上大学?农村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是一样的,而且你只要把农村建设的好,现在不是经济不是搞上去了嘛,国家富裕了嘛。可以在农村提高它的基础建设,而且农村它只要福利待遇高,好些人愿意回流到农村。因为有些人喜欢农村生活安逸、安定。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只要你福利待遇各方面都上去了,那这些不成问题。她说中国农村文明,农村文明是过去的一种记忆。到现在实际上任何文明的发展它都是一个过程,你不能老停留在过去阶段,发展是一个过程,要农村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慢慢就趋于一致了。也就是说,一定要发展到那个条件了,你分辨不出城市和农村有多大区别。像美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和城市基本没什么区别。”
刘念春用“没有忌讳”来形容王平在政协会上的发言:
“她说话没什么太大忌讳。只要不影响到共产党的根本利益,说话是比较开放的,不像以前一见阶级斗争,说话就要前瞻后顾。现在,你只要不触动共产党的根本利益,一般说话还比较开放。她只能在这种情况之下说出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位权益人士表示,王平的言论可能会对农民的感情造成伤害。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