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相信行事必须顺应天意,顺天而行即为吉、逆天而行则为凶。不论龟卜或掷筊,最初占卜的用意都是为了与上天、祖先沟通,藉此了解自己的决定是否符合天意……
占卜、算命,从古到今一直都在市井间流传着。从摆在路边写着“铁口直断”的算命摊子,到现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占卜术,人们总喜欢藉由算命、占卜来得知未来、指点迷津。
不过,占卜最初的含意是什么,真的是为了了解个人运势、趋吉避凶的工具吗?
龟卜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翻开史书,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大事都会通过占卜来做最后的决定。
最早的占卜,应该是自远古时期的“龟卜”开始。《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传曰:索隐曰此传即太卜所得古占龟之说也。”、“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可见当时龟卜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龟卜的占卜过程是:将龟的腹甲与背甲分开、磨平,在龟甲的背面钻凿。接着由占者卜问,再用烧红的木枝于钻凿处进行烧灼,这时,龟甲上会出现裂痕,之后由王或史官根据裂痕来判断结果,最后将卜问的内容与结果刻写在甲骨上面,也称为“卜辞”。
现在我们所谓的甲骨文大多是卜辞与记事。其中,卜辞是王室的占卜纪录,卜辞的内容包含“序辞”(日期、人物)、“命辞”(卜问的事情)、“占辞”(视兆人判断吉凶的话)与“验辞”(应验的话)。由于王室大小决策都会透过占卜来决定,并了解生活上的吉凶祸福,因此,甲骨文所记录的事情相当繁琐仔细,进而成为历史考证的重要文献。
掷筊
有去庙里拜拜的人都知道掷筊这项习俗,当人们心中对某样决定有所疑惑或是有难解之情事时,总会到庙里上炷香、掷筊杯,藉以解惑。有时候家族中的事若不能解决,也会掷筊请示神主牌(祖先牌位),帮忙做最后的决定。
掷筊的习俗起源为何,并无详细考据,按照一些传说故事来看,这项习俗并不是从庙里开始的,而是一般的家庭对往生父母求取意见时所用。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关于掷筊的小故事:汉朝有位孝子名为丁兰,幼年时便失去父母。他因为思念父母,便将两块木头刻成父母亲的雕像,供在堂上,每天向雕像跪拜请安,如有任何决定,则掷筊向父母询问意见。
某日,一名为张叔的人要向丁家借东西。丁兰不在家,其妻子便掷筊询问,结果是否定。当时张叔喝了点酒,失了分寸,不但当场破口大骂,并且踢打雕像一顿后才离去。
丁兰回到家里,发现木像似乎脸色欠佳,询问妻子后,得知父母的雕像遭人无理对待,便生气地跑去张叔家,将他痛打一顿。衙门知道此事后,便差人前来捉拿丁兰。这时两尊木头雕像竟流泪了。之后地方官了解事情始末,敬佩丁兰的孝心,向朝廷奏之,皇帝下诏让地方官将丁兰刻木孝亲之事绘制成图像,作为孝行典范。
丁兰刻木孝亲,和后来的祖先牌位类似,而原文中的掷筊又写为“卜筶”,所以也有传说认为这两样习俗起源于丁兰。
《易经》
《易经》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占卜书,不少命理师与风水师拿此书研究,著作了各种占卜法;古代许多“铁口直断”的“半仙”也以《易经》为推算命理的工具。事实上,《易经》的内容虽然看似简单,但是里头所记载的文字与符号,却有着相当深奥的内涵。
《易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它汇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为一部书,但《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因此后人又称《易经》为《周易》。
《易经》的内容是以一套“阴爻、阳爻”的符号来描述状态的变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组合为六十四种卦象;书中并记载着简短文句与故事。其内涵可代表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精神观、科学、数学、哲学等,甚至以现代科技的计算机概念都能够对应(0与1的二进位法),是相当了不起的智慧。
这本奇书的作者为何人,从古到今众说纷纭。古人普遍认为是周朝文王所著,也有人认为,《周易》的“周”字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易经》三书中都未曾提到朝代,因此学者也只能认为是古史累积而成的结晶。然而以其中深奥的道理含意来看,说它是一部“天书”也不为过。
古人相信行事必须顺应天意,顺天而行即为吉、逆天而行则为凶。不论龟卜或掷筊,最初占卜的用意都是为了与上天、祖先沟通,藉此了解自己的决定是否符合天意;包括《周易》都是为探索天地间的规律而书。但是现在的命理、风水不但讲求推算吉凶,更妄言改运,卜卦、掷筊者则心想名利色气之事而有所求,与“占卜”二字的初衷差之千里。
其实,正因为人的一生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命运不可改变,算命占卜才会有准确的可能。当生活遭遇困顿或磨难时,不妨暂时放下改变命运的念头,尝试敞开心胸、坦然接受天意的安排。即使苦难难解,若转换角度乐观接受它,或许可以让生命的视野更加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