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喊政改,声薄音弱,形单影只,用哪壶不开提哪壶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但温喊话的频率却在加强。
自赵紫阳之后,政治改革早已消声匿迹。因此每当温家宝喊出政改,总会引起一阵骚动。8月20日,温在深圳提到政改,马上掀起层层波澜。8月27日,温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再次谈及政改,又引发种种议论。温家宝一周内两次喊政改,再考虑到其在两会政治报告中也提及政改,使人感到已经到了逢场就提的程度了。
温在这个时候频繁提政改制造了一个表明自相矛盾的迷。一方面,温在高层孤立无援,踽踽独行。另一方面,尽管无人接应,倒也无人打压。实际上,无人响应说明,中共高层都知道这是做不得的事,谁也不愿跟着趟混水。无人打压说明,温与中共高层有某种默契。也就是说,温这种体制内的"异见"应该是经过中央高层同意的政治动作,有意让温去放,但又不以正式的名义。这就是温敢于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原因。具体说有几点。
其一、温的喊话以个人形式出现,不会影响到中共的根本利益,而且可以起到安全阀门作用。根据中共政治遊戏规则,正式的改革宣示应由中共中央这边核心发出,而不是由国务院总理发出。所以温是"名不正,言不顺"。也就是说,中共到时候可以说这只是温的个人看法,不是中共的决策。必要时,可以照样封杀。
而温的"亲民"形象和政改呼声却能帮助中共改善形象。作为个人,温有可能是良心发现或在表白和澄清自己。作为中共的总理,不管温是真情流露,还是假戏真做,他的泪水涟涟、语出惊人,吟诗作文,都起到了漂白中共的作用。而且,当中共想做一些修修补补的改革时,又可以把温的喊话纳为自己的功劳。
其二,政改说法虽然带有温个人色彩,但这符合中共抢夺解决危机的话语权和主持权。政改是中共应对三退(退党、退团、退队)冲击、腐败趋势和摆脱内外交困的最后一张牌。也就是说,政改说法造成中共仍有希望,仍可领导中国的假象。
政改作为口号,最大的实际效用就是帮助中共建立继续执政的合法性。从大环境看,中共有强烈的大难临头危机感。三退和解体中共大潮的冲击;中共提出档案销毁建议和老干部纷纷写回忆录;高干资金和家属外逃等都是症候,中共感到统治危在旦夕。78年开始的改革让中共喘息了30多年。在目前的危机中,中共仍期盼再次用改革捱过难关。温借走访深圳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把邓搬出来,想说明的是:中共仍可以领导中国,包括改变自身。这是温在替中共做"柔力球"运动。但这轮危机是要解决中共和解体中共,所以根本不可能通过由中共主持的任何改革完成。
温带有"温情"色彩,他提出政改口号对国内外都有迷惑作用。比如仍有人欢迎温讲话,认为说了比没说好,可以假戏真做,借力使力,力争把温讲话作为启动政改的契机。有的国际媒体在报导时说"中共政府首脑显然要加强公民权益"、"提倡更多的民主监督"等。实际上,大部份中国人已对中共失去信心,对体制内政改不寄任何希望。中国正在经历一个通过三退解体中共的和平转型过程。
其三,温的政改口号表面带有正义感,实际上是维护通过掠夺民众和国有财产致富的中共官僚资本。温说:"不仅要推進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進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就是中共官僚近30多年掠夺国民的成果吗?现在要用政改保障经改成果,不是明目张胆地在替中共既得利益者说话吗?
其四,温的政改并不都是糊弄人的花架子,而是有非常实际的内涵的。排斥什么,巩固什么,经谓分明。
从中共政改的内容看,其底线是"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即不会实行多党民主选举、新闻自由、军队国家化等。也就是说,政改就是为了進一步巩固现存的中共一党专制领导。
温家宝说,没有程序的民主,就没有实质的民主;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而滋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如何用程序民主有效监督和制约执政党?只有实行多党民主选举和分权制衡,但中共政改恰恰排除这一点。
中共政改的目的和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这充分体现在中共集大全的《攻坚:十七大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中,如"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改善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党对新闻的领导"、"发展党内民主"、"调整和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推進党管干部科学化"、"加强和改進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方式"、"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在行政机构改革"等。所以,就算全部按中共的意思最大限度地進行政改,改来改去还是一个现在的中共,照样腐败堕落。况且,中共还不一定愿意改。
因此,温家宝不是不识时务,而是拿捏得当。以这种煽情功夫,难怪要被人们带上"影帝"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