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太平洋,中美的日常生活习惯确实有很多的不一样。比如,国内的人喜欢发短信,而美国的我们却喜欢发电子邮件。这次回国,为了和亲朋好友保持文字上的联系,北京崇文门的某家网吧就成了我时常光顾的地方。
北京很大,能上网的普通人家也很多,而我这个外乡飘来的过路客,要想在北京发个简单的电子邮件,非得一次次地走进网吧不可。进出网吧时,那种漂泊的感觉,再次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
第一次走进网吧,我好像走进了一个没有秩序的游乐场。无论如何,我不能把眼前昏暗的灯光,满屋子刺鼻的烟味儿,还有啪啪作响的键盘声,和那些满脸稚气的青少年混为一谈。窗外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此刻正是读书上学的大好时光,可爱的少年们,你们怎么会舍得把流金的宝贵时间,耗费在这昏天黑地的网吧里呢?我不解。
中国青少年的上网问题,我早有所闻。根据《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中有9.7%被认定染有网瘾。其中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不融洽的,均超过了20%。调查还发现,54.1%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网络相关。其中,35%的涉网违法犯罪基于缺少上网费用产生了作案动机,28.3%的涉网违法犯罪由于网络淫秽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的影响引发产生了作案冲动。
想起这些触目惊心的网络资料,再看看网吧中的这些上网少年,我陷入了沉思。
在美国,青少年的上网问题,也一直在引起着家长们的关注。与国内相比,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管教,似乎更直接明了。不管孩子的网瘾多大,好歹他们是在我们管教的视野之内的。在美国,你很难找到这种二十四小时营业的网吧。如果你非要找到网吧的模样,我们这里的社区图书馆,确实有供人免费使用的电脑网络。但图书馆不是二十四小时开馆的,美国青少年的网瘾再大,也会有停电断网时。美国人肯定不会让你通宵达旦地在图书馆里玩儿游戏的。
去年我们去纽约在朋友家过圣诞节时,一位纽约华人少年,让我开了眼。那天,前来聚会的一位男孩儿,一进门,就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这男孩儿刚刚坐定,便打开他随身携带的那台手提电脑,旁若无人般地开始在网上到处逛。这孩子,已经把电脑当成了玩具,没有这个大玩具,他好像一分钟都不行。这种情形,是否让人会有所担忧呢?
从纽约,我们再转回到北京的这家网吧,我们来看看都是什么人在网吧中冲浪。我去网吧的那天,大约有120人坐在电脑前。其中,95%是男孩儿,上网者大多为16-18岁的中学生。几乎在每个人的电脑前,都摆着1-2瓶东倒西歪的饮料。有几个女孩子,一边上网,一边还在吃着方便面。
这些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呢?游戏呀,让他们与世隔绝的宝物,就是那些和外星人作战的电脑游戏。啪啪啪,网吧里打游戏的键盘声不绝如缕。当时是下午两点左右,哪是吃午饭的时间。这些孩子们的作息时间都因上网乱了套,再看看他们把网吧当日子过的执着模样,我这个所谓的网虫都觉得为他们心痛。
因为网吧中的烟味儿太大,我在美国已经退化的鼻粘膜,已经无法胜任刺鼻的烟味儿了。所以只要进出网吧,我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结帐前,我总会神经兮兮地和网吧中的前台工作人员聊几句。你们网吧不控制这些小孩子的上网时间吗?他们都是谁家的孩子呀?你们不告诉他们的家长吗?我每次提问,网吧中轮流值班的工作人员全都集体失声。
即使我再愚笨,我这个外来的土老冒已经看出,这家网吧的主要顾客,就是青少年。把青少年赶出网吧,就相当于断了网吧的财源。为了发财致富,网吧中必须得有青少年。这就是网吧的经营之道。
在回美国的当天清晨,我忽然萌发一个念头,我要出去看看北京的早晨,再去看看网吧中的那些少年们。
初春之晨的北京街头,三三两两的市民们,或在买早点,或在行色匆匆中奔走在地铁和汽车站之间。清洁工们扬起的尘雾,把这个城市装点得真实而又神秘。绕路上了楼,再推开网吧的大门,我轻轻走过一台台电脑前,站在那里茫然地瞎看。几天前我曾经听过的键盘欢闹声,似乎还在耳边响起。而网吧中一位长得酷似我外佷的少年,一下子紧紧抓住了我的视线。这孩子,正在网吧中睡觉!只见他的身子斜靠在电脑前的一把椅子里,同时,聪明的少年又用另外一把椅子支起了他疲劳的双腿。这两把椅子,就是少年在网吧中的床。
看到他沉睡的模样,我不忍心把他叫醒。可我又多想知道,孩子,电脑游戏你玩了多久了?你的妈妈是否在深夜中找过你?是你的功课不好,还是家里不好?你怎么会把网吧当家呢?
十多年前,在网络不甚流行之时,当时上小学的女儿,放学后告诉我一句话,kill your TV(杀了你的电视)。这句话是孩子的美国老师告诫他们的。为了多读书,孩子们一定要少看电视。如果孩子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电视瘾,一定要强行把电视关了,这就相当于把电视杀死了一样。
只要一想起网吧中那位彻夜不归的少年,我就想说一句话∶Kill your internet. 网吧啊,网吧,你毒害了多少青少年。少年啊,少年,网吧让你失去了多少宝贵的时间。醒醒吧,孩子,醒醒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