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一个半月,旅游的城市不算,以下的印象主要来自北京和一、两个北方主要城市。与几年前相比,在内地看到的最大的变化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从穿着打扮到手中玩得特溜的最新电子产品,从对职场人生以及个人理想目标的看法都与其它国家城市的同龄人十分类似,互联网络的普及真的使世界变小了。
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了,公路、高铁、和飞机等的高效使用使交通变得更加方便,城市化显然是个大趋势。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物价的上涨,汽车和其它奢侈品比美国更加昂贵,一般消费品也比以前更贵了,与美国的同类商品相比,从二分之一到更高一点的价格范围比较普遍,几年前比较大的价格差别已经很难看到了,这肯定与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相关。农产品和食品从蒜到绿豆等等轮番成倍涨价,官方的说法要么怪罪天气因素引起的减产,要么责备流通领域的囤积居奇。其实通货膨胀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个纸币现象(如今好像不时兴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里找答案了),纸钞增发多了,总得有个出口,商品价格和投资资产价格在总体上是压制不下去的,就像是一只手按得下几个水缸里的葫芦却按不下其它的瓢。
但是这次所感受到的中国多年不变的东西却更让人印象深刻,大城市里的空气污染可能由於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和开肠破肚的建筑工地等原因依然让外来人的呼吸系统无法忍受,不下雨时街面上有一层由微土粒组成的尘土,刮风时就更明显了。非展示性主街的人行道上除了痰迹之外,还多了不少狗屎,印象中好像城市里曾经不可以养狗,还是规矩已经改了?
半个世纪不变的新闻联播一如既往地每天重复着领导们的工作日程表和工农兵各业的喜报。某大学举办校庆,有个政治局级别的校友回校祝贺,距离校门十条街之外的早市居然被关闭了两天,上千市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不明白市民在人头撺动的早市上买菜过日子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高级的人民公仆难道不想看到人民真实的日常活动吗?
某大学附属中学把教育当成企业来办,初中每个学期近万元的收费不算,把初升高年级的学生每周6天、每天十多个小时地圈在学校里,目的是把十几岁的孩子们变成高效率的考试机器,然后再用高升学率做广告,招取下一批客户。站在学校的铁栅栏外面,感觉就好像是个应试集中营,花样年华的学生们变成了可怜的囚徒,在堆积如山的试卷上劳作。这类学校出来的学生即使升到所谓重点高中或大学,也已经对主动的学习求知厌恶之至,在应试一年的过程中耗尽了学习的兴趣,此后根本不会有什么求学后劲。
在北京到最近的一家工商银行存些美元,一天只能存款三千,所以得连续去几天,坐在玻璃板里的大妈接过钱后竟然大喇喇地给我来了这么一句,“这里面要是有一张假的我可都不给你存了”,可真把我给雷到了,我是想开户存款的客户还是要找她贷款的骗子?国营的就至於这么拽么?银行业好像还不是像某些国家资本主义行业那样高度垄断的吧?在一个半月里发生的诸如此类的一些小事情不禁唤起了我二、三十年前的一些记忆,现在的中国虽然表面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骨子里可能并没有改变太多。
说起面子来,中国人重视面子有时比实际利益还多的说法还真有些道理,站在城市的主要展示性商业大街上,往上看高层商业楼你会觉得像是身处在欧洲某国,可是在城市的其它一些街道上,人行道上铺的廉价瓷砖早已破碎,下雨时积水一汪汪,行走不便。如果想开车出行,某些路段就像在小河中颠簸,车不被水淹得抛锚就算幸运。在北京一环内竟然还有类似贫民窟的破败胡同,却在外面整个用灰色的月墙围起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个公园。如今的男人女人们都把自己打扮得衣着光鲜、娥娜多姿,但不妨碍有些人在公共楼道里撒尿,在公共场合随处吐痰。售价几百万人民币的高层江畔楼盘挂着让人想入非非的洋名,从外面看要多体面有多体面,到里面一看,墙壁、地面、和天花板上有着隐形和显形的裂缝,厨房面积比厕所大不了多少,客厅可是大得惊人,难道购房人在客厅里遥望着江景整天吃外卖?有钱人早已有房子住了,继续买房的目的就是放着当投资,没钱人不要说买这样昂贵的房子,就是租住恐怕都租不起。CCTV财经频道每天发布各个大城市房产成交的数据,就象发布股票交易价格一样,试问世界上哪个国家这么做过?
投资方面,在长期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内地目前值得选择的渠道真的很少,已经十分昂贵的房产价格也许还能再次被炒高,但多年后的真实价值不敢想象。股市的主要目的本来就是为效率极其低下的国有企业(比如像即将上市的农行这样的类垄断性企业)圈钱融资,可却吸引了上亿的股民企图在股票上发财,然后买房子,真正的有钱人直接就买几套房子作为投资了。好在可以购买黄金,但不管是银行还是金店出售的实物黄金价格都比国际黄金期货的交易价格要高,但起码央行无法每年增发黄金20%多吧,有条件的话可以直接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黄金价格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