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年来网络流行语之多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些流行语有搞笑、调侃等特点,不少流行语则是无确定意义的晦涩隐语。评论界表示,流行语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网民的情绪和心态。
你如果问在中国大陆接受语言教育的人“语言是什么东西”,多数人会告诉你,“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教科书是这么说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而今天,这个定义显然已经远远地不够用了:网络上很多流行语显然并不表达多少思想,而只是传达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心态,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直觉。
搜狐网的报道归纳出四类网络流行语,分别是:1)采自社会事件的写实类,如“躲猫猫”、“70码” 等;2)幽默调侃类,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3)无意义类,如“贾君鹏,你妈叫你回家吃饭”;4)需求关怀类,如“拜春哥,不挂科”等等。其中,有些流行语从修辞角度看还真是不赖,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说的很凄婉。
很显然,这些流行语,因为是在“同声相应”的网友们中间流传的,所以具有搞笑性。旅美学者朱学渊表示,语言需要有新的语汇,也可以诙谐,但是过多搞笑,也许反映了一些年轻人对前途感受的不确定性:“语言的更新反而创作出很多的新的词汇,这是一种言论发展的一种表现。 但是过多的使用的搞笑的语言,反映了新的一代他们对前途的不确定性。”
旅美学者谢选骏表示,很多网络流行语是一种隐语,隐语使用多了,说明网民没有言论安全保障:“主要可能是由于缺乏言论自由和言论的安全保障上这些问题造成的。中国这个网络隐喻吧,我们姑且称之为‘隐喻’, 或者一些特别奇怪的典故,他的目的在于隐藏一些直接地批评。他可以用一些‘隐喻’我们刚才说到,它用一些谐声字来做到这一点。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这样的缺乏言论保障的社会环境之下的。因为有些东西你直接批评这种现象的话,会招惹政治上的麻烦,或者干脆就在网络上被封掉了。”
朱学渊表示,在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一些人只好用俏皮话来冷嘲热讽:“在一个专制社会里边,青年一代没办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就采用了这样一种‘躲猫猫’的态度来表达。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大家只能说说俏皮话而已,是不是?那里边就要打擦边球啊,要说一些调侃的话呀,但是他们又不敢以非常尖锐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政治上的一些意图。任何一个社会有什么思想,如果可以让大家充分正面地表达的话,就不要采取这样一些好像说相声一样的表达。”
搜狐网的报道在介绍第三类流行语的时候,指出贾君鹏事件背后的“集体空虚”。对此,学者朱学渊表示,空虚是肤浅、没有心灵依托的表现:“有些人就是比较肤浅,找不到心里的依托的这样一种人,每个社会都是存在的。而且中国的教育,或者各方面能够把大家从一种彷徨中呼唤出来的这样一种文学艺术、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我觉得是很不够的。我做人做一辈子,我没有觉得空虚过,永远都有事情可干,我永远都在学习,所以我从来没有一天觉得空虚。我曾经被打成反革命,但三天以后我又正确对待人生,是不是?我争取啊,把自己心理平衡过来,正确对待,然后继续前进。”
这位学者说,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亚文化,会不断消失和更新,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叫做网络造成的一种亚文化,因为它不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都收集到词典里去了,这些‘躲猫猫’这些词汇都收到词典里。但是收进词典之前的这种属于叫做亚文化。当然网络上的这种亚文化东西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网络社群是很不稳定,那当然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就形成了很多的特别的术语。这种术语一般都是譬如朝露,他经常变化,然后可能就消失了过一阵儿,然后过一阵儿又出来一些新的,这变化很快了。”
搜狐网相关报道有这么一句话: 网民如果“将注意力和重心更多地放到实际生活当中,可以避免或改善一些消极心态,同时这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途径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