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近在悉尼出席澳洲央行组织的讨论会期间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显现,虽然仍处于低位,但中国必须对目前的形势保持警惕。周小川的这番表态立即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这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决策者第一次将“通胀预期”直接提升至现实的通胀,势必直接影响中国未来宏观政策的重大变化,因而备受关注。
在此之前,无论是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高层的表态,对中国物价指数的变化的标准版本是警惕“通胀预期”而非现实的通胀。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政府认为现实的通胀并不存在,就政策的着力点而言,是预防“通胀预期”演化为真正的通胀。当然,支持这个判断的最重要的依据是CPI,即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在2009年货币政策空前宽松的一年,CPI却大部分时间处于负数状态,直到12月份才转负为正,微涨1.9%,距离3%的通胀线的确还有距离。
但是,就2009年下半年物价的整体走势而言,一般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通胀的危险,而并非是单纯的“通胀预期”问题:
第一,输入性通胀已经显现。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暴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带来的影响已开始逐渐向国内转移,带动PPI的上涨,从而带动物价的上涨。特别是,最近启动的国际铁矿石谈判将未来铁矿石价格预定为上涨40%,更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埋下了伏笔。
第二,中国的CPI不仅失真,而且存在结构性的问题。考虑到2008年CPI的基数很高,用同比的数据根本不能反映物价本身的走势。如果从环比来看,物价上涨的趋势很明显。应该明白,2009年CPI的数据建立在2008年的基数之上,2008年全年CPI是5.9%,创下了13年来的新高,在这么高的基数上用CPI来衡量整个物价的真实走势,显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另外,如果看看CPI和PPI的变化态势,2009年,CPI同比在连续9个月负增长之后于2009年11月正式转正,12月涨幅扩大至1.9%。因此,从环比看,CPI在7月份持平之后,已经连续5个月环比上涨,这是和老百姓的感受一致的,而PPI尽管从同比看连续12个月下降,但环比已经连续8个月上涨,这也和民众的感受相一致。从环比来看,物价上涨已是现实。
第三,货币供应并未减速。2010年1月份货币供应又超万亿,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料想在今年不会有大的改变。
第四,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2009年上半年我国12个省份遭遇严重干旱,仅吉林就造成700万吨的玉米减产,玉米减产已经导致玉米价格自6月中旬以来不断上涨。由于玉米是饲料的主要原料,其上涨就会引起肉、禽、蛋、奶、鱼、糖等副食品价格上涨,以及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在2010年的趋势未减。
第五,资源性价格改革启动带动了水、电、煤、油集体涨价的传染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于物价未来的走势在政策上高度关注,且不可掉以轻心,引发恶性通胀,这在以往的历史上都是有深刻教训的。周小川首次将中国物价的态势从“通胀预期”提至“低通胀”,很显然是基于政策转变的考虑,这种表态的变化是及时而正确的。而且,这种率先预警通胀,提前布防,在央行的历史上的确是第一次。而从各界对2010年1月份CPI的预计看,差不多在2%左右,而保守的预计,2月份CPI将达到通胀的分界线3%,通胀的态势将极为明显。在通胀加剧的情况下,央行未来进一步通过提高准备金和加息的手段收缩货币很可能提速,以避免和以前一样,货币政策反应迟缓导致通胀恶性发展。
尽管通胀已经成为现实,但2010年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却并非通胀问题,对于央行而言,资产价格泡沫才是未来最可怕的敌人,特别是以房地产和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而房地产销售总额达到了令人咋舌的4.4万亿,占GDP的比重高达13%,过剩的流动性导致的房地产泡沫严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担心,由于央行关注到了明处的物价通胀,而对于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的危险关注滞后,可能导致从价格泡沫产生的输入型通胀问题。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大量的资产将涌向实体经济,恶性通胀就会成为必然。
央行直面通胀问题固然可喜,但如果说通胀是“明枪”的话,房地产价格泡沫则是“暗箭”,央行货币政策的最大难处就在于既要防“明枪”,更要躲“暗箭”。2010年,货币政策选择的最大挑战莫过于我们能否让资产价格泡沫通过调控软着陆,避免对物价和经济本身造成太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