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如春梦了无痕"出自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此诗第二联衍化出"人似秋鸿"与"事如春梦了无痕"两句传世名言。
话说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次年谪迁黄州。宋神宗元丰四年,人在黄州的苏轼,已过中年,对人生已有一番体验。诗题里的潘、郭二生,指的是潘丙与郭遘。
他们在苏轼刚至黄州时,便已相识并出游,得诗〈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二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院〉。隔年同日出游,忆及去岁旧事,乃作此诗以和前韵。二诗相隔仅一年,但境界已大不相同。
由首联看来,应是严冬风寒时出游的。因此颔联才会生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无常之慨。显然已历尽沧桑的他将自己半生的人生体会化约为两类,一是"人似秋鸿来有信",一是"事如春梦了无痕"。前者指的是人力所能掌控的部分,如同时节已至应约而来的秋鸿般,一般人大都能够旧地重游。后者感叹往事缥渺,了无痕迹,只留下无限眷恋。人间种种事端仿如春梦,梦醒了也就跟着遗忘了。由此可见苏轼对人、事的通情达理,已臻化境。
颈联提及苏轼一行人所游之地──岐亭,本名楚王城(楚国春申君封地),传说此城住有武功奇高的女子,因名"女王城"。原来陪他同行的尚有以惧内出名的侠士陈季常,"河东狮吼"即为苏轼戏弄他的故事。
此时,苏轼的继室王闰之和爱妾朝云皆健在,而陈季常恰恰是苏轼在凤翔府时结识的挚友,他对苏轼的元配王弗应十分熟悉;陈夫人与当年苏夫人王弗应该都被视作女王罢。一行人至楚王城(女王城)一同饮酒,谈笑往事,无限惬意。
末联"招魂"典出宋玉为讽谏楚怀王,劝之招回屈原所作之〈招魂〉。由此可知,苏轼已定约,年年要来此处会见朋友;并要好友们不要为他进行任何招魂式的平反。
苏轼以"人似秋鸿"、"事如春梦"点出其人生进境。生命中有许多事是可以确定的,但还有更多是难以掌控的。苏轼通透了这点,所以能够于平常处体味人生,以致产生澄净如斯的智慧。
凡尘俗事,挂碍者多,唯有回到本心,方能体会苏轼的了然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