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渔民们捕鱼,用的都是最环保的方法。台湾溪流多,处处都有丰富的渔产,以捕鱼为业的人家,维持一家生活的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早年有一种很简便和自然的捉鱼方法,将溪河当成是自家的养鱼场,这种捉鱼方法,只需要搬石头在溪流中,围出一处处渔场,就能从容的捉鱼。溪流中多的是大小石头,一切都是就地取材,不必花钱。
渔民们在溪流中搬取大约跟人头一般大小的石头堆在水中,制造鱼礁,让鱼儿自己游过来以石头孔隙为躲藏的地点,鱼儿觉得礁石中很安全,鱼群就会愈聚愈多,甚至在里面产卵繁殖后代。渔民只要在石礁旁边将鱼网围起来,用石头将网的底部压住,让网不会移动,就成了一处天然养鱼场。
等到这个养鱼场可以收成时,只要将原先堆放的石头搬开,放到鱼网外面,就可以制造另一处渔礁继续养鱼。而原先的渔场,将鱼网收起,渔虾满满,丝毫不费力气,就有了大丰收。
当年,渔民们都很有生态观念,小鱼小虾都会放生,让它们继续长大,等下次再来捕捉,这样才能有永远捉不完的渔虾。
刘兴钦老师觉得这种捕鱼的方法既天然又环保,可惜现代的河川污染严重,想以石礁养鱼却已经无鱼可养,所以他为这种已无用武之地的方法,写下一首怀念的打油诗:
石堆四周布下网,
鱼虾像是自己养;
搬出石头往外堆,
又是一处养鱼场。
不过溪河这种石礁养鱼方式,却没有因此没落,反而应用在别处,继续发扬光大,像水库或没有污染的水潭都有人应用,目前用得最多的是海洋。在海底放置人工鱼礁,已成为世界性的做法。
沉在海底的鱼礁,可改变海流、潮汐和波浪,并使上下水域间的水相互混合,形成漩涡,让海底涵富营养的盐类得到自然的搅拌,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孳生。
而且鱼礁除了能让鱼和贝类躲藏之外,面积广大的礁体,表面上会逐渐附生许多的藻类,还有腔肠、海绵、软体以及其他无脊椎动物,这些都是鱼儿爱吃的食物,自然吸引成群的鱼来觅食和聚集,礁石间的孔隙也成了鱼类最佳的庇护场所。
河川和溪流的鱼礁不见了,海底的鱼礁却增加了,为了维护生态,这毕竟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最盼望的还是有朝一日,台湾的溪流可以回复清澈,渔夫能重新放置鱼礁,让这种环保的捕鱼方法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