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是一种"进路"(Approach),而此进路就中国哲学来说,就是"道"。老子所建构的形上思维及宇宙观,是道家哲学的开宗;而究其目的,乃为决定其人生与生活世界的态度。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这段话已透露出老子是一位认真思考、用心生活的哲学实践家。本文即从"人际互动"、"生活态度"与"处世原则"等三种角度切入,以彰"三宝"现代运用之一隅。
一、慈--
人际互动
老子说:"慈,故能勇。""慈"有仁、亲之义。"仁"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所以"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就会心生不忍;"亲"是"至情"的表现,故荀子言"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换句话说,只要心存善念、至情,就能勇于表达与接受挑战,甚且至死不渝。例如,对爱情或婚姻的追求来说,一旦出于至情,就会产生勇气,有了勇气,自然能抛开束缚、全力以赴;消防队员进出火场,舍己救人,牺牲奉献,可说是仁德与勇气的极度展现。
总而言之,心"慈"行"勇",由近而远,由寡而众,发挥人性光辉的感染力,则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自然可以逐步扩展、生生不息!故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这就是"上行下效",它可以在你我之间积极地展开!
二、俭--
生活态度
老子说:"俭,故能广。""俭"是一种生活态度,"广"则有扩大、延伸之义。对全球资源消耗快速、气候变化日趋异常、物种生存面临威胁的当前社会来说,想要获得永续发展、共生共荣,则培养俭朴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例如,食虽不必"一箪食,一瓢饮",但也不宜"杯盘狼藉";衣虽不必"百补千缝",但也不宜"锦上添花";住虽不必"仅容旋马",但也不宜"雕梁画栋";行虽不必"曳轮濡尾",但也不宜"朱轓皂盖"。
老子认为对"五色"、"五音"、"五味"的过度追求,是人产生"目盲"、"耳聋"、"口爽"等病状的主要来源;而"驰骋畋猎"、"难得之货"则是令人"发狂 "、"行动 "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说,在感官与生理上的过度需索,是造成人性堕落、萎靡的主要原因。所以古人说"俭德"可以"辟难";即持俭能"五世其昌",行奢则" 富不过三代",当前的节能减碳政策与资源再生议题,不就是有鉴于此吗?
总言之,"俭"是一种"抱朴之道",吾人若抱持此道,则胸中"山水",位置可以"自如",这就是老子"俭,故能广"所蕴藏的深层意涵,也是《中庸》"无入而不自得"一语的重要指涉。
三、不敢为天下先--
处世原则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不争"的处世原则,也是谦退之心的展现;而"成器长"则是谦退、不争所带来的正面效益。
从"不争"到"成为万物之长",这是多么玄妙的生命发展历程,一般人恐怕难以理解、想像,只能用"不可思议"或"匪夷所思"来形容;但如果体会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意涵,那么这种历程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现代人来说,生命历程可以是曲折、复杂,也可以是笔直、单纯,这原本取决于个人的意识、才力与选择,并无强制性;唯若要步入成功之路、领袖之列,那么心怀谦退的处世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是此意。例如,行事作风要低调含蓄,避免锋芒毕露;待人接物要谦恭有礼,避免肆无忌惮;旅远客居要入境随俗,避免喧宾夺主;述职履新要按部就班、以退为进,避免好大喜功、急于求成。
总之,吾人在处世方面若能秉持不争、谦退的原则,并且融合创新概念,那么不仅可以安身立命、广结善缘、成就事业,更可因此受到各方赏识、拥护,进而到达百川汇海、众望所归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