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8-12-10 05:40:00作者:梁京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共高层对来年经济政策形成共识的一个重要机制。
在去年的会议上,温家宝力排众议,坚持紧缩信贷,结果给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经济和民营企业带来极大伤害,使中国民营部门面对国际金融海啸冲击时处于脆弱地位。
今年的中央工作会议,温家宝或许不至受到地方官员们的太大压力,因为他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极端,决定2010前追加4万亿投资,无疑造成官僚成为此举最大的受益者。正因如此,温家宝在海内外华人舆论中已成众矢之的,此次会议,温家宝如何面对这些批评声音,将为各方所关注。
从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百姓对4万亿投资的第一反应,就是又有一大批豆腐渣工程要问世,又有一大批贪官要发财了。于是,在舆论压力之下,中纪委不得不紧急表态,要加强对这些投资的监督。但谁都知道,温家宝心急如焚要赶快花钱,这样的情势谈加强监督,无异天方夜谭。
各路精英分子,公开地表达了对温家宝4万亿投资更深入的关切。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在最新一期《南方周末》上发表署名文章,"金融海啸的起因和对策建议" 。文章指出,"三十年来,我国GDP增长67倍,但人均国民收入只增长12倍,国家的公益性支出也很不理想,无论怎么说,这种比例都不能认为是协调的"。胡德平触及了4万亿投资很难增加居民消费这个要害问题,海外学者郑永年,发表文章"金融危机与建设美好中国社会",更加直接了当地表达了他对温家宝的失望。郑永年质疑温家宝像当年朱荣基那样,又把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而不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不把钱花在百姓身上,从而再度错过社会改革的良机。郑永年说:"中国的社会改革需要钱,中央政府有大量的钱,但是花不出去或者不想花出去。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有意思的是,郑的文章被《参考消息》转载,在中国获得数百万读者。
影响很大的经济评论家叶檀,则从另外一个侧面,批评温家宝4万亿投资的弊端,那就是继续压制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叶檀发表了一篇非常精彩的评论,"民企30年:走在国企与外资夹缝中",深刻地指出,中共三十年改革开放,从未给民营企业正常的生存环境,而是"通过包括能源、资金、税收、法律法规等所有资源的倾斜式分配,央企、地方国企、大型外资获得了制度性的输血,内生的竞争基础被破坏殆尽",结果是,中国民企"习惯了不公平的待遇,习惯了不利的竞争环境,民企与政界的关系已演变得十分奇特──谁也离不开谁,但似近实疏,似亲实远。民企无法以纳税人的身份求得各方普遍的认可和尊重,导致市场更为倾斜,终于在2007年内部紧缩政策与次贷危机的刺激下,演变成民企火烧连营式的亏损大恐慌、生存大危机。这岂止是对民企的考验,更是对市场化道路的严峻考验。"
郑永年的文章提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中共明明有钱,为什么总不愿意花在百姓身上?郑永年给出的是大家熟悉的答案,那就是钱花在百姓身上不合官僚的利益。对此,我并不反对,但认为还有更深的道理。
我记得曾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说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认为,中国的朝代灭亡,要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有金不予",也就是政府有钱也舍不得与百姓分享。中国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是"有金不予"的问题,而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问题,像晚清一样,明知自己面临合法性危机的中共政权,为什么对老百姓要这样吝啬?我以为仅用官僚利益对中央的胁持,并不足以解释。
我的看法是,中共高层早就凭直觉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道理,钱花在百姓身上越多,这个政权可能垮得越快。这是因为,对专制政权来说,分钱比刮钱要困难,孔老夫子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因为钱越多则对公平要求越高,而中共政权最做不到的,就是公平。
因此,尽管4万亿投资之策已经让温家宝成为众矢之的,但我相信温家宝宁肯被千夫所指,也不会改弦更张。不过,我还是希望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舆论的压力下能有奇迹发生,让中国的百姓多得到一点实惠。
在去年的会议上,温家宝力排众议,坚持紧缩信贷,结果给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经济和民营企业带来极大伤害,使中国民营部门面对国际金融海啸冲击时处于脆弱地位。
今年的中央工作会议,温家宝或许不至受到地方官员们的太大压力,因为他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极端,决定2010前追加4万亿投资,无疑造成官僚成为此举最大的受益者。正因如此,温家宝在海内外华人舆论中已成众矢之的,此次会议,温家宝如何面对这些批评声音,将为各方所关注。
从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百姓对4万亿投资的第一反应,就是又有一大批豆腐渣工程要问世,又有一大批贪官要发财了。于是,在舆论压力之下,中纪委不得不紧急表态,要加强对这些投资的监督。但谁都知道,温家宝心急如焚要赶快花钱,这样的情势谈加强监督,无异天方夜谭。
各路精英分子,公开地表达了对温家宝4万亿投资更深入的关切。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在最新一期《南方周末》上发表署名文章,"金融海啸的起因和对策建议" 。文章指出,"三十年来,我国GDP增长67倍,但人均国民收入只增长12倍,国家的公益性支出也很不理想,无论怎么说,这种比例都不能认为是协调的"。胡德平触及了4万亿投资很难增加居民消费这个要害问题,海外学者郑永年,发表文章"金融危机与建设美好中国社会",更加直接了当地表达了他对温家宝的失望。郑永年质疑温家宝像当年朱荣基那样,又把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而不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不把钱花在百姓身上,从而再度错过社会改革的良机。郑永年说:"中国的社会改革需要钱,中央政府有大量的钱,但是花不出去或者不想花出去。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有意思的是,郑的文章被《参考消息》转载,在中国获得数百万读者。
影响很大的经济评论家叶檀,则从另外一个侧面,批评温家宝4万亿投资的弊端,那就是继续压制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叶檀发表了一篇非常精彩的评论,"民企30年:走在国企与外资夹缝中",深刻地指出,中共三十年改革开放,从未给民营企业正常的生存环境,而是"通过包括能源、资金、税收、法律法规等所有资源的倾斜式分配,央企、地方国企、大型外资获得了制度性的输血,内生的竞争基础被破坏殆尽",结果是,中国民企"习惯了不公平的待遇,习惯了不利的竞争环境,民企与政界的关系已演变得十分奇特──谁也离不开谁,但似近实疏,似亲实远。民企无法以纳税人的身份求得各方普遍的认可和尊重,导致市场更为倾斜,终于在2007年内部紧缩政策与次贷危机的刺激下,演变成民企火烧连营式的亏损大恐慌、生存大危机。这岂止是对民企的考验,更是对市场化道路的严峻考验。"
郑永年的文章提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中共明明有钱,为什么总不愿意花在百姓身上?郑永年给出的是大家熟悉的答案,那就是钱花在百姓身上不合官僚的利益。对此,我并不反对,但认为还有更深的道理。
我记得曾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说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认为,中国的朝代灭亡,要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有金不予",也就是政府有钱也舍不得与百姓分享。中国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是"有金不予"的问题,而是"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问题,像晚清一样,明知自己面临合法性危机的中共政权,为什么对老百姓要这样吝啬?我以为仅用官僚利益对中央的胁持,并不足以解释。
我的看法是,中共高层早就凭直觉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道理,钱花在百姓身上越多,这个政权可能垮得越快。这是因为,对专制政权来说,分钱比刮钱要困难,孔老夫子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因为钱越多则对公平要求越高,而中共政权最做不到的,就是公平。
因此,尽管4万亿投资之策已经让温家宝成为众矢之的,但我相信温家宝宁肯被千夫所指,也不会改弦更张。不过,我还是希望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舆论的压力下能有奇迹发生,让中国的百姓多得到一点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