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国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办人,他从一个脚踏车学徒,到后来成为员工数十万人的大企业领导者。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经营哲学:「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有台湾半导体之父美誉之称的台积电前董事长张忠谋也认为,成功的秘诀就是「听」,而且「听」往往比「说」重要,要「懂得听,且听得懂」。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疑问,人不是一辈子都在听吗?何以众多功成名就之士如此强调「听」?「听」,到底有甚么学问?
在英文里的hearing,就生理上来说,是声波经空气传播,经由耳朵,传递到大脑听神经,而产生听觉。
「别忘了,嘴巴上含一片柠檬」
但听只有这么简单吗?就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故事:
有一位女主人准备了一条稀有的石斑鱼当晚宴的主菜,她一遍又一遍叮咛厨师煮鱼的方式,为了让晚宴尽善尽美,还特别交待摆盘的方式:「记住,要用银盘来盛这条鱼,银盘四周要有精美的装饰,别忘了,嘴巴上含一片柠檬。」
厨师点了点头,女主人也就一边忙着打扮自己,一边心想着如何使晚宴更加完美。
晚宴时宾主尽欢,到最后一道主菜,清蒸石斑鱼端上桌时,正如女主人所交待的,石斑鱼放在银盘当中,看来色、香、味俱全。银盘四周的食物装饰也十分完美......
就在大家满怀感谢地想谢谢主人用心准备晚宴的辛劳之时,抬头一瞧,原本愉悦的气氛霎时静了下来,原来是要含在鱼嘴巴上的一片柠檬,跑到了上菜的厨师嘴巴上了,而且他认为自己做得恰到好处,一直卖力地展示给宾客看,结果弄得哄堂大笑。
在这个故事中,厨师的「听」只是耳朵开了,却没有用心听,没听出话的意思,当然会贻笑大方。
而和「听」意思相近的「闻」的甲骨文,字形正像是一个人拉长耳朵屏息静听的样子,正是要听者专注地分辨说话者的话语含意,不要和厨师一样张冠李戴,表错情了。
所以成功之士所谓的「听」,其实是和英文的listening相近,也就是「倾听」,不只是听文字表面的意见,更要听出弦外之音。
况且人都是一张嘴巴、两只耳朵,是否意味着造人的神让我们多听少讲,要我们用心去听,细细思考,才能说明白。
成功者在倾听上容易犯的毛病
能「听」才能「知」,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应该是个能「听」的人,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学习。然而,世间总是物极必反,我们再来看一位非常能言善辩的学者的故事。
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听到南隐禅师禅法的名望很高心生不服,欲向南隐问禅、辩论禅学,而南隐以茶相待,将茶水倒入杯中,直至茶满了还是继续倒。学者按捺不住说:「禅师,茶都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南隐答说:「看!你心里的杯子正如此杯自满,我的禅法怎么能装得进去呢?」顿时给学者一阵棒喝。
当人自视过高,常会有自以为是的心态,对别人的意见不屑一顾,这是选择性地听,在先入为主的观念,只听自己想听的部分。换言之,这种人对于他人之言有「偏听」的习惯,只听他想听的,他愿意听的,对于不入耳或不愿意听的,会用本身的学识、地位、名望的优势,加以拒绝或回避。
这类型的听,从一般人到企业家都有可能,而且越高位者,听的层次越有可能局限于此。因为他会根据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所形成的观念,去决定何者可听,何者不可听,反而不易接受别人的忠告。
神传文字下看「倾听」的奥秘
「听」的内涵,从中国字「听」字来看更传神,如果把「听」字拆开来,就会明白听不只是单纯用「耳朵」听这么简单。
甲骨文和金文的「听」字,从耳从口,表示用耳来接受别人的言谈,非常生动地表达出听时的情况,但没有表现出更深的内涵。
然而从小篆的「听」来看,右边的字体从「口」变成了和「德」右边的字体相同,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代表甚么意思。
「德」的小篆写法也就是说,能发自内心而表现出的正直行为叫做德。
而听的左边是耳下有王,耳下的「王」字的内涵更深,汉朝大儒董仲舒提及:「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所以听代表能听正直秉公者所说、所言,以此就能成就王道!但是,所谓忠言逆耳,一个学富五车的人容易自满,而一个大权在握,在多次危机中胜出的人,更难听从逆耳之言。最著名的例子正是中国古代唐太宗和著名谏臣魏征的故事。
能倾听他人就是修养自己的过程
魏征与太宗两人有著名的明君、昏君之论。
唐太宗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昏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昏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皇宫,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还不知道。」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这么说来,当一个明君这么容易?
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宫后,盛怒未息,对长孙皇后说:「迟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急忙问道:「陛下要杀谁呀?」「魏征总是当面侮辱我,不给我留情面!」皇后听完后,立刻换了礼服出来向太宗道贺说:「君明则臣直。魏征忠直,敢于犯颜直谏,正说明你的圣明大度,真是可喜可贺啊!」太宗听完后,怒气渐消。想起魏征的为人处世,内心油然生起了无限的敬意。
所谓的「不中听」,可不是不顺耳,实质上是不顺心,太宗能有让臣下不留情面纠正的雅量,也是需要反复磨练,才能成熟的,也就是需要不断地让自己的心扩大。何以能如此?老是顺着自己不顺的心去想,那么太宗恐怕真会把魏征杀了,多想的是魏征的忠直,那怒火却也渐消,几回下来,想必可以扩大自己的心胸。
在上位者能容人,才能有一批能人异士为其效命,才是真正的明君之道,也才能真正开创一个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