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8-10-15 13:25:46作者:作者:李亮
一.汉服神韵
中国汉服文化是一幅凝聚历代华夏子孙智慧的巨宏画卷,是一部记载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变迁的神奇史诗。汉服神韵有如长空舞彩练般的炫彩和灵动,碧海荡清流般的明净与恢宏,千百年来,汉服一路霓彩飞舞,谱写华章。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汉民族凭藉自己的超然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主要是指中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至明末以前,在这数千年中汉族人民所穿的汉族传统服饰,都称为汉服。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与身体其他配件的搭配中。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份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服饰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深衣)最能体现这一风格。其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简单的汉装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风韵天成自然,令人浮想联翩。
从制料上看,汉服主要有”布料”和”丝帛”之分.其中,”布料”起步最早,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创造了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夏布,俗称麻布。《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查葛属草本植物,通称葛麻,茎皮纤维,可制葛布。葛布,即今夏布。我国古代谓麻织品为布。之后,黄帝之妻螺祖,又创造了饲蚕和丝纺,后来逐步出现了”丝,帛,绸,缎,纱,绫,罗”等精致华丽的汉服面料。
宽大、随和、舒适和飘逸都是汉服饰的基本元素,穿着汉服让人神态举止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有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文化财富,也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二.辉煌历程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朝代,汉服也随着不同的朝代而蜕茧蝶变。商周服饰自然古朴,秦汉服饰凝重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华贵,宋朝服饰娟秀精巧,明朝服饰高雅堂皇。中国汉服以行云流水般的华美,给华夏子孙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商周时期,经济文化日渐繁荣,服饰文化也初露荷角。当时社会倡导符合天道的“礼”制。例如在《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所以商周服饰是体现“礼”制重要内容的外形文化。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商朝时期纺织与刺绣技术十分纯熟,当时不管男女,大都腰系宽腰带,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滚边。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周朝时分封制确立,冠服制度亦逐步完备。因贵贱有别,冠服等级在服饰中也有严格的区别,帝王和贵族都需按照场合与身份穿着适当的服饰。春秋战国时期“深衣” 出现。深衣: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逢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深衣用途广泛,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以穿,在当时非常流行。
秦朝统一中国后,创立各项制度,其中自然包括冠服制度。而汉承秦制,汉武帝时加强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后,进而增加了服饰色彩。汉朝盛行的服饰以连身袍为主,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自肩部直筒垂至脚踝的长袍,是当时最典型的穿着。汉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随着生活的富裕,衣冠服制也日趋华丽。汉朝贵族的礼服,在裙摆及领口、袖口都有精美的镶边。汉代织绣技术相当高明,华美的纺织物成为西域诸国的最爱。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接连不断,王朝更替频繁,衣冠服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是承袭了秦汉旧制。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由于战祸连年,出现民族错居杂处的情况,形成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俗日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热心提倡穿着汉族服装,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局面。另一方面,民间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带和长裤皮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由自然随性的褒衣博带、上长下短的样式嬗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从而使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淡化,而造成胡服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的局面。
隋唐时期服饰呈现出华贵富丽的样貌,正反映了当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
隋代初建,服饰承袭前代。大业元年,隋炀帝继位,建立隋代服制,帝王官吏各着其服。隋炀帝黄袍加身,令百官百姓不得用黄色服装,于是黄袍成为隋代以后历代帝王专用服装,黄色也成了皇帝专用的服色。
唐代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又吸取了东西方的外来文明,衣冠服饰承上敢下、豪迈帅气、雍容大方、绚丽多彩,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帕头、纱帽,是最典型的穿着。帕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或衫,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让长长的裙摆曳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代漂染、丝绸织造技术有极大的进步,再加上开通丝绸之路以及对外开放,龟兹、南绍、吐蕃、阿拉伯及波斯等使者也带来各地文化,尤让此时期的唐朝服饰能够融合众多民族的特色,因而大放异彩。由于当时与世界各国频繁交流,大唐服饰文化影响亚洲许多国家,至今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都还保留着大唐服饰的特色。大唐的服饰质料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款式雍容大方、华丽典雅,在悠久的中国古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制,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简朴为主。宋朝男子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帕头,但此时的帕头是较像帽子的直角冠帽。服饰仍以圆领袍为主,并用不同颜色的袍衫来区分等级。宋朝贵族妇女的礼服是大袖衫,宋仿周制,是祭祀等重要场合必需穿的礼服;而一般妇女的服饰,上衣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款式多样,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冠服制度则参照周、汉、唐、宋服制,恢复传统的汉族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戴乌纱帽、圆领衫、袖宽三尺;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绯(红)色袍衫为一至四品官阶,青色袍衫为五至七品官阶,绿色袍衫则是八至九品官阶。妇女服饰主要是袄、衫、褙子、比甲、及裙子,款式承袭唐宋,袍衫颜色不可用大红、黄色、青色,只能穿桃红、紫色、绿色。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后妃参加祭祀大典等重要场合所穿的服饰,凤冠上镶缀着龙凤,和霞帔搭配使用。
汉服以非文本方式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彰显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娴雅超脱的民族性格,体现了民众平淡自然、含蓄委婉的审美情趣,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走近她,好似走进了玄秘奥妙,美丽超然的神话,会使你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令你一时忘却尘世的嘈杂喧哗,丢弃纷繁的世俗杂念,让心地顿觉清澈澄明,超脱怡然。
随着腐朽变异文化的彻底清除,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全面提升,浊浪滚滚的时装潮也会渐渐清新明亮起来,而浸溢着浓郁文化色彩和精神元素的汉服亦当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礼仪活动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
中国汉服文化是一幅凝聚历代华夏子孙智慧的巨宏画卷,是一部记载中国各朝各代历史变迁的神奇史诗。汉服神韵有如长空舞彩练般的炫彩和灵动,碧海荡清流般的明净与恢宏,千百年来,汉服一路霓彩飞舞,谱写华章。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汉民族凭藉自己的超然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主要是指中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至明末以前,在这数千年中汉族人民所穿的汉族传统服饰,都称为汉服。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与身体其他配件的搭配中。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份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服饰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深衣)最能体现这一风格。其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简单的汉装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风韵天成自然,令人浮想联翩。
从制料上看,汉服主要有”布料”和”丝帛”之分.其中,”布料”起步最早,早在神农氏时期,就创造了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夏布,俗称麻布。《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查葛属草本植物,通称葛麻,茎皮纤维,可制葛布。葛布,即今夏布。我国古代谓麻织品为布。之后,黄帝之妻螺祖,又创造了饲蚕和丝纺,后来逐步出现了”丝,帛,绸,缎,纱,绫,罗”等精致华丽的汉服面料。
宽大、随和、舒适和飘逸都是汉服饰的基本元素,穿着汉服让人神态举止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有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文化财富,也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二.辉煌历程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朝代,汉服也随着不同的朝代而蜕茧蝶变。商周服饰自然古朴,秦汉服饰凝重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华贵,宋朝服饰娟秀精巧,明朝服饰高雅堂皇。中国汉服以行云流水般的华美,给华夏子孙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商周时期,经济文化日渐繁荣,服饰文化也初露荷角。当时社会倡导符合天道的“礼”制。例如在《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所以商周服饰是体现“礼”制重要内容的外形文化。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商朝时期纺织与刺绣技术十分纯熟,当时不管男女,大都腰系宽腰带,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滚边。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周朝时分封制确立,冠服制度亦逐步完备。因贵贱有别,冠服等级在服饰中也有严格的区别,帝王和贵族都需按照场合与身份穿着适当的服饰。春秋战国时期“深衣” 出现。深衣: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逢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深衣用途广泛,不分男女尊卑都可以穿,在当时非常流行。
秦朝统一中国后,创立各项制度,其中自然包括冠服制度。而汉承秦制,汉武帝时加强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后,进而增加了服饰色彩。汉朝盛行的服饰以连身袍为主,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自肩部直筒垂至脚踝的长袍,是当时最典型的穿着。汉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随着生活的富裕,衣冠服制也日趋华丽。汉朝贵族的礼服,在裙摆及领口、袖口都有精美的镶边。汉代织绣技术相当高明,华美的纺织物成为西域诸国的最爱。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接连不断,王朝更替频繁,衣冠服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是承袭了秦汉旧制。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由于战祸连年,出现民族错居杂处的情况,形成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俗日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热心提倡穿着汉族服装,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局面。另一方面,民间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带和长裤皮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由自然随性的褒衣博带、上长下短的样式嬗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从而使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淡化,而造成胡服在中原地区逐渐流行的局面。
隋唐时期服饰呈现出华贵富丽的样貌,正反映了当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
隋代初建,服饰承袭前代。大业元年,隋炀帝继位,建立隋代服制,帝王官吏各着其服。隋炀帝黄袍加身,令百官百姓不得用黄色服装,于是黄袍成为隋代以后历代帝王专用服装,黄色也成了皇帝专用的服色。
唐代国力强盛,政局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又吸取了东西方的外来文明,衣冠服饰承上敢下、豪迈帅气、雍容大方、绚丽多彩,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帕头、纱帽,是最典型的穿着。帕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或衫,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让长长的裙摆曳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代漂染、丝绸织造技术有极大的进步,再加上开通丝绸之路以及对外开放,龟兹、南绍、吐蕃、阿拉伯及波斯等使者也带来各地文化,尤让此时期的唐朝服饰能够融合众多民族的特色,因而大放异彩。由于当时与世界各国频繁交流,大唐服饰文化影响亚洲许多国家,至今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都还保留着大唐服饰的特色。大唐的服饰质料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款式雍容大方、华丽典雅,在悠久的中国古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制,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简朴为主。宋朝男子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帕头,但此时的帕头是较像帽子的直角冠帽。服饰仍以圆领袍为主,并用不同颜色的袍衫来区分等级。宋朝贵族妇女的礼服是大袖衫,宋仿周制,是祭祀等重要场合必需穿的礼服;而一般妇女的服饰,上衣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款式多样,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冠服制度则参照周、汉、唐、宋服制,恢复传统的汉族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戴乌纱帽、圆领衫、袖宽三尺;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绯(红)色袍衫为一至四品官阶,青色袍衫为五至七品官阶,绿色袍衫则是八至九品官阶。妇女服饰主要是袄、衫、褙子、比甲、及裙子,款式承袭唐宋,袍衫颜色不可用大红、黄色、青色,只能穿桃红、紫色、绿色。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后妃参加祭祀大典等重要场合所穿的服饰,凤冠上镶缀着龙凤,和霞帔搭配使用。
汉服以非文本方式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彰显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娴雅超脱的民族性格,体现了民众平淡自然、含蓄委婉的审美情趣,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走近她,好似走进了玄秘奥妙,美丽超然的神话,会使你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令你一时忘却尘世的嘈杂喧哗,丢弃纷繁的世俗杂念,让心地顿觉清澈澄明,超脱怡然。
随着腐朽变异文化的彻底清除,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正复兴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全面提升,浊浪滚滚的时装潮也会渐渐清新明亮起来,而浸溢着浓郁文化色彩和精神元素的汉服亦当在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礼仪活动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