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子孙都有一个特别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博大精深,极其丰富,而且都各具特色。譬如说,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从工艺技术或是文化水平,都是处于顶峰状态,工艺精细而又大气。明清时代,文人工匠的表现,就趋于非常的细巧,有时,甚至是过份的细巧了。历朝历代的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和特色。
在古典文学的大海中,有许多优美的章回小说,记载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它们有的充满奇幻色彩,有的令人拍案叫绝,也有很多被淹埋在历史的洪流中了。这里我们把它们再找出来,介绍给亲爱的读者,做为茶余饭后的话题。
华人大概都知道《红楼梦》,也都会对其中精采的人物的描写印象深刻。光只一个林黛玉的容貌,书中是怎么写的呢?“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而家丁兴儿在形容他们心目中的林黛玉、薛宝钗时这样说道:“......她们或坐车出门,或在园子里遇见,我们连气儿也不敢出,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吹化了薛姑娘”。像这样细致又充满了想像空间的描述,无怪后人以什么样美貌的演员,来扮演红楼梦中的人物,总是觉得俗气。
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整部书写了五百多个人物,写尽了人世间的花柳繁华,富贵温柔,也写尽了世间一切的贪求私慕总是空。既包含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仕途经济,也包含了道家的出世炼丹,和佛家的青灯古佛。而且每个主要人物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始有终。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在中国以至全世界,研究它的人,就是所称的“红学家”,数量之多没有第二部作品能够与之相比。研究论文、专着之多,以字数而论的话,早已超过原着的千百倍。
但可惜的是,恐怕没有几个人敢说,他真正看懂了《红楼梦》。因为,《红楼梦》中的难解之谜太多了,人们一直在坚持着:摸不着、看不到的、便不是真的,便不承认它的存在。而恰恰在《红楼梦》中最引人入胜,最生动的,却全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没经历过,没看过的事情。例如,在第五回里,贾宝玉在极短极短的一个梦里,经历了神游“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姑的带领下他游遍了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的仙境。警幻还允许他看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上面记载了他家中上、中、下三等女子的宿命,内容以诗画表示。警幻见他看过之后仍没从情欲、声色中觉悟,就带他到了一个画栋雕檐,珠帘绣幕的地方,聆听了红楼梦十二仙曲的演唱。直到宝玉在梦中遇到危险,吓得他汗如雨下,失声喊叫:“可卿救我!”时,安排他来这里睡觉的秦可卿,才刚看着他躺下,正走到门口的屋檐下呢!这是因为,宝玉正经历两个不同的时空,真实与梦境,竟是如此难以分辨。
所以书中多处提到,“太虚幻境”的石牌坊上的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红楼梦中的难解之处,就在于真假难辨,但人们受制于“眼见为凭”的僵固观念,惯常于以假为真。
“林黛玉为什么爱哭”
多少年来,根据“红学家”在文章中分析归纳,大致归为下列几个原因:
林黛玉很小就父母双亡,远离家乡,寄人篱下。(即遭遇和环境的关系)
她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即身体和性格的原因)
她心胸狭窄、小心眼儿、爱妒忌。(即感情方面的关系)
可是这些原因却是似是而非:
第一,黛玉虽然自小父母双亡,千里迢迢从扬州来到京城,住在姥姥家。但书中为此伤感的背景,着墨甚少。
第二,她虽然体弱多病,人们甚至把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当成“瘦弱女孩儿”代名词。但是这可不是林妹妹爱哭的真正原因。她曾哭得吐血,却从没有因为吐血怕死而哭过。
第三,《红楼梦》里,确实用较多的篇幅,写了黛玉因为自己和宝玉间,又来了宝钗,而这个宝姊姊比她有人缘儿,比她更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她很担心。后来,宝玉和宝钗真的成了亲,但这也只是说明黛玉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不能说明她的爱哭是因为妒忌宝钗。一则,黛玉爱哭是宝钗来之前就有的特点,二则,她虽然爱哭,但他绝不是软弱的,自卑的人。相反,林妹妹一向是性情高傲,事事要强,处处拔尖的人。在荣国府,“林姑娘的嘴比刀子还厉害”是有名的。同时,林姑娘的笔杆子,更是谁也比不上的。在大观园的诗社里,黛玉的诗最受众人赞赏。这样一个高傲、才华洋溢的,处处出人头地的林姑娘,怎么可能因为妒忌别人而哭哭啼啼呢?
那么,黛玉爱哭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细心地读一遍《红楼梦》,不难发现,黛玉的哭,几乎没有一回不是和宝玉有关系的。
例如:她从扬州到贾府,第一次独自落泪,是她到达贾府的第一个晚上。大家都睡了,黛玉却坐在床上淌眼抹泪,哭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白天第一次和宝玉见面时,宝玉对她一见如故,对贾母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然后问她:“可有玉没有?”黛玉听母亲说过,她的这位表兄,出世时是嘴里衔着一块玉来的,便答道:“我没有那玉,你那玉是件稀罕物儿,岂能人人皆有?”宝玉一听,顿时发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吓的众人一拥而上去拾玉,哄他戴上。宝玉满脸流泪,哭道:“家里姊姊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不是个好东西。”
黛玉想着白天发生的事情,哭起来了。此后,她和宝玉都住在贾母房里,亲密无间。但常常不是宝玉不小心惹得她哭,就是因为宝玉太小心,太周到,使她感动地抹泪。以后他们住进了大观园,仍然如此,只是比先前哭得更厉害了。
例如,第二十六回里,一天吃晚饭后,黛玉从他住的潇湘馆,去怡红院看宝玉。正赶上宝玉的丫鬟晴雯和碧痕两人拌了嘴,她们谁也不去开门。黛玉大声说:“是我呀!还不开门么?”偏晴雯又没听出黛玉的声音,便使性子说:“管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气又惊的站在门外。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话之声,细听之下,竟是宝玉、宝钗两人。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之事来:“必定是宝玉恼我告他的缘故。但我何曾告你去了!你也不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这一哭,连那些附近树上的鸟儿,一听到哭声,都啪啪飞起远避,不忍再听了。
又如第二十四回,宝玉挨打后,昏昏沉沉,躺在床上,伤口如针挑刀挖一般,热如火烧。忽然恍恍惚惚,听到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却是黛玉。宝玉忍住疼痛说:“你又做什么来了?太阳才落,那地上还是怪热的,倘或又受了暑,怎么好呢?我虽然挨了打,却也不觉很疼痛,这个样儿是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散布给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别信真了。”黛玉此时虽不是嚎啕大哭,但越是这等无声之泣,堵着喉咙噎着气,更觉哭得厉害。
所以不是宝玉无意中惹得她哭,就是宝玉真情感动得她哭。她总是为宝玉儿哭,为宝玉才哭的。
为什么黛玉一定要“哭”呢?一定得“哭”呢?
在《红楼梦》第一回里,那个僧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西方──神仙的世界里,灵河边的赤霞宫中,有一个神锳侍者,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那灵河岸上有颗绛珠仙草,长得十分娇娜可爱。就每天用甘露灌溉,使这绛珠草得以延续生命。后来绛珠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得甘露滋养,就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人形,修成女体,就是绛珠仙子。有一天,神锳想要到那“花都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去经历一番。绛珠仙子也想随同下凡,心想:“自己受他雨露之恩,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去同走一遭,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所以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里,就把这两个主人翁的前世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的。原来,他俩是这样一种报恩的关系,而不是婚姻关系。所以不管黛玉和宝玉两人相爱有多深,相恋有多苦,到头来,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啊!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听到的《红楼梦》仙曲中,有一首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偏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段歌词。说的是黛玉和宝玉有特别的因缘关系,但又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作者在《红楼梦》里描写说,贾宝玉和林黛玉虽一同来到人间,但对前世的因缘,已全然不知道了。他们是表兄妹,虽出生在两地,却一起长大。刚一见面,两人就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后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直到互诉衷情,认定对方为今生的知己。在爱情中,他们苦苦的执着追求着,到最后,林黛玉听到宝玉要与宝钗结婚了,只有焚诗稿断疑情,泪尽灯干而死。
读着他们的故事,有多少人禁不住陪着林妹妹洒泪,有人可能痛恨薛宝钗的阴险;或是大骂凤姐儿的毒辣;还有更多人批判封建礼教,害惨了这一对的情侣。为了表达不平,或要赞扬故事的耐人寻味,不知引出过多少篇的研究论文,多少本专门著作。
至此,人们一定会想,既然第一回里就交代得这么明白了,为什么还是看不懂呢?其实,这里所说的“看不懂”,说白了就是“不相信”。
不相信人有前世有来生;
不相信前世有恩就要报,有债就要还;
不相信在我们的这个空间外,还有时间概念不同,或没有时间概念的空间;
不相信人在出生时,他一生的宿命,在另外空间里已经同时存在了。
就因为这个“不相信”,所以人们才不可能解出《红楼梦》中的那些难解之谜。研究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只能对书中复杂的现象分析、归纳、考据,却始终分辨不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而这不正是曹雪芹所担心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吗?
(文章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