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九九重阳”之名相传源于古老的《易经》,据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中也有提及。大概在魏晋时期,九九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明代,九月重阳,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更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
在历史上的这一天,历朝诗词文人写下无数描写重阳登高习俗的篇章。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便引自杜甫的《登高》。大概是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的缘故,唐代诗篇甚是众多: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借酒消愁为哪般,自有人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元代写有代表作《窦娥冤》的关汉卿也在这天留下这样离愁别恨的元曲《沉醉东风 重九》: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读过多遍晋代陶渊明的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却难知其心其意。
岁岁重阳,此去二千多年矣!重阳节本来应是古人认为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又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不知为何先人留下的诗词中更多却是忧愁惆怅、怀念悲伤?每个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都有很多源起的传说,但是现代忙碌的年轻人难以稍息停顿下来静心思索,只留给老人和孩子们过节的期盼和阖家团聚的喜悦……
我不懂,只有问:又是一年重阳节,您“登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