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美国的华人家庭

发表:2007-04-24 19: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我在美国学习期间,没有像大多数学子一样,住在学校宿舍,我大部分时间是和在美的华人家庭住在一起,因此,有机会了解到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现在的美国华人家庭大多数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方赴美,一方守望的骨肉分离阶段;最初团聚后的艰苦创业阶段;生活稳定后的谋求发展阶段和退休后的颐养天年阶段。
  
为留美骨肉分离
  
因为政治和历史的原因,美国政府一般不会给赴美学子夫妻二人同时签证,而且因为经济原因,赴美学子一般也不会申请夫妻同时签证。这就造成了夫妻一方在美艰苦学习工作,另一方独自或带着孩子在家留守的情况,这样一个时期一般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忍受不了这种守望的痛苦,最终没有走向团聚,却走向分手的夫妻,这么多年也并不少见。
  
即使双方经过复杂的手续最终在美团聚,在体会了最初的喜悦之后,立刻面临艰难的生存问题。条件好一些的,一家人同甘共苦,度过难关;条件不好的,不得不经历又一次骨肉分离。
  
我在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找宿舍期间,结识了一位在当地工作的华人大哥付先生,并且和他同租一套公寓一月有余。付先生是大连附近的人,从当年赴美留学到现在,已有七八个年头。在我和他同租之前,他妻子在几十里外的一个小城找到了工作,刚刚从他们租住的这套公寓中搬过去。他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依然住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公寓中空出的一个房间就租给了我,他每周末去妻子那里团聚。
  
我和付先生交往的时间不多,但关系相处融洽,几次闲聊中大致了解了他们一家在美国的生存状态。他从国内大学毕业工作几年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到美国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找到工作,生活稍微稳定了一些,把妻子接到美国,而这已经是他到美国的第三四个年头了。他妻子一到美国,就开始进修研究生课程,他工作挣钱负担两个人的生活,支付妻子的学费。时间不久,妻子怀孕;他把父母从国内接过来照顾出生的孩子,孩子不到半岁,就由他父母带回国抚养。到我们认识时,他的孩子已经两岁了。
  
付先生很少提起他的孩子,每次我主动问起,他才说上几句。
  
我问他:“想不想孩子?”
  
他告诉我:“不想。”虽然这么说,但他在谈起孩子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流露出怜爱。他说不想,也许是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他白天上班,晚上因为想读博士,还要去修课或自习,半夜回到宿舍,经常连衣服都不脱,倒头便睡。
  
他们一家三口,分居三地,不知家在何处。他曾经对我说:当他回国回家的时候,即使家里人招待得很好,他也依然强烈地感觉中国没有他的家,他的家在美国,可却不知在美国的什么地方。这么多年,他已经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已经对那里的文化和环境产生了一种认同。他的这种困惑,不禁让我想起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诗《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在和他告别的时候,他告诉我,现在他妻子的工作稳定了,他们准备在年底把孩子接过来。现在,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希望他们一家人已经团聚在一起过着平和幸福的生活。
  
为孩子做全职太太
  
在特拉华州学习期间,我住在一个亲戚家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美国华人中产阶级家庭:一个带车库的二层小楼,房前屋后有草坪,丈夫在外工作,妻子在家料理家务,两个孩子在读书,生活安逸稳定。通过这样一个家庭,我结识了一些和他们相类似的家庭,并在这些家庭中发现了一些共性:他们的男女主人都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来到美国,通过读书,大多数取得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已经加入美国国籍或取得绿卡,经过十几年的打拼,购买了房产车辆,两人现在都已是人到中年,最操心的事是孩子的学习。
  
以我借宿的家庭为例,男主人是九十年代初来到美国,经过五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的一家跨国公司科研部门工作;女主人在男主人到美国半年后,带着孩子以探亲签证来到美国,那时,男主人还在上学,仅有一些奖学金,女主人不得不打零工,挣些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孩子还小,他们两个人轮流在家照顾。据他们说,他们当时和别的家庭同租一套公寓,家里的床和家具都是从外面拣回来的。现在,才算是苦尽甘来。男主人一人的工资负担全家的开支后略有节余;女主人不用再出去工作了,全心全意料理家务,洗衣做饭送孩子上学是她的日常工作,没事的时候看看电视,或约了其他姐妹开车出去逛商场,顺便交流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一家人周末的时候,或者开车出去游玩,或者去华人教堂参加聚会。
  
我居住的地方不是城市,华人家庭居住分散,人们上班、交往只能开车,因此每家至少有两辆车,男女主人各一辆。这些华人家庭一般都有孩子在读书,且住的房间较大,家里必须有人料理家务,这时候一般都会把女主人留在家里。我认识的一位大姐,虽然在美国已经取得精算师的资格,但为了家庭和孩子也不得不辞职在家。
  
美国华人家庭的生活一般都很平淡,人际关系也简单,华人家庭聚在一起的机会除了附近华人教堂、中文学校举办的活动之外,就是几个关系不错的家庭之间的小规模聚会。这些中年人聚在一起,一般会谈论孩子的学习问题,中国的发展。
  
在彷徨中生活
  
在华人教堂,我也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他们是更早来到美国的一批人,现在都已退休,他们的退休金已足以保障他们安享晚年,但在言谈之间,仍不免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
  
宽阔的太平洋,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隔断了第一代移民和故乡家人之间的骨肉亲情,即使偶有回国发展的激情,但考虑到自己的家庭,考虑到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又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很多人都在这种回与不回的困惑中彷徨着。
  
我在回国之前,主人家的小儿子睁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问:“美国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回中国去?”看着他清澈的眼睛,我一时间无言以对。
  
是的,我为什么要回国呢?也许,我是怕有一天我也会产生“乡关何处是”的困惑吧!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