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臣下是忠臣,唯独唐太宗例外。他希望大臣为良臣,不为忠臣,这同传统观念大相径庭,怎么回事呢?
原来唐太宗重用从前的政敌魏征,引起一些权贵的嫉妒和不满。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造谣中伤魏征,并向唐太宗进谗言,侮蔑魏征包庇自己犯法的亲属。太宗听信了谗言,心中十分恼怒,认为魏征辜负了自己的重托和信任,立即派温彦博去查办此事。不料温彦博对太宗信任魏征也颇有微辞,便马上去调查魏征的「劣迹」。
他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搜集一些材料送给太宗,并且添油加醋的向太宗进谗言。太宗命温彦博去训斥魏征,魏征并不与之争辩。第二天一早,魏征面见太宗,君臣二人进行了一番饶有趣味的对话:
魏征向太宗说道:「我听说君主与臣下一条心,这才叫君臣一体,哪有抛开大公无私的精神,只在检点行为上下功夫的贤良之臣呢?如果君臣上下都注重细枝末节,谨言慎行,我看国家的兴亡祸福就无法预料了。」
唐太宗大吃一惊,但他毕竟聪明过人,马上反问魏征:「你说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魏征不正面回答太宗的提问,向太宗叩头请求说:「希望陛下让我做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唐太宗饱读经史,从未听说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解的问:「难道说忠臣、良臣有什么不同吗?」
魏征说:「像历史上的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龙逢,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且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与君共享富贵,流誉青史的大臣。所谓忠臣,虽然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并敢于规劝君主,对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后被君主杀戮,国家灭亡,只落个忠臣的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继续问道:「你讲得很对,作为君主怎样才能明智,怎样才会昏暗呢?」
魏征回答说:「君主能够听取各方面意见,就明智;君主偏信谗言,就昏暗。」他又列举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偏听偏信,被奸臣蒙蔽,死到临头还蒙在鼓里的实例,进一步阐明这个道理,引起太宗的高度警觉。太宗诚恳的对魏征说:「我接受你的劝诫,努力去做一个明君,你也要大胆进谏,无所顾忌和隐讳,做一个流芳百世的良臣。」魏征见太宗以做明君为己任,非常高兴,立即向太宗保证:「你做明君,我一定做良臣,决不辜负陛下的厚望。」从此以后,君臣相知,情如鱼水,凡有说魏征坏话的人,唐太宗一概不听,甚至严加痛斥和惩办,使那些爱进谗言、陷害正直大臣的小人消声匿迹,不敢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