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3-17 02:42:32作者:文/淑萍 图/孟子
高氏,宋朝亳州蒙城人。高氏的姨母,就是宋仁宗的皇后(曹太后)。
由于高氏性情温和,贤慧且仁厚,所以很得曹太后的喜爱,也因此,高氏很小就被接到宫中抚养,并与英宗形同青梅竹马,相处融洽。长大后,两人顺理成章的结为夫妻。英宗即位后,高氏就被册封为高皇后。
高皇后一生公正无私、惜才爱才,位在高处,却一点也不专权滥用。她的亲人并没有因为她的关系而受到特别优待,反而有时受到压抑。
有一次,英宗想晋用高皇后的弟弟,但被高皇后阻止,她认为不能因为自己是皇后,就任意的提拔自己的亲人。又有一次,高皇后的两个侄子在朝廷任官,原本可以升到观察使一职,但高皇后一再阻止,最后只将两人各升一等。有一年,高皇后的母亲想在元宵节时入宫赏花灯,可是高皇后劝母亲不要入宫,她说:“皇上如果知道母亲要来看花灯,一定会隆重礼遇母亲,若因此坏了祖先的礼法,这可会令我良心不安的。”由于她的公正无私,使得英宗乃至大臣们,对高皇后的为人都很敬佩。
在钱财方面,她也是谨守分寸,不做违背礼法的事。不论谁送她礼物,她都原封不动的退还,或干脆将其缴入国库,分文不取。有一次,宋神宗想替高太后的娘家兴建几栋漂亮的豪宅,但却被高太后拒绝了。她最后只要了一块郊区土地,然后用自己储蓄的钱盖了房子,丝毫不肯动用国库半毛钱。
英宗病逝后,由高皇后所生长子颖王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宋神宗在位十八年,致力于变法图强,想藉改革而让国家有一番新气象。高太后虽然认为“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但她遵守妇人不干政的原则,并未多加表示意见。由此可看出,高太后对朝廷及祖先法制相当尊重,不敢逾越或存私心。
神宗病重时,皇位继承问题使朝中大臣分成派系。邢恕等人为了讨好高太后,极力主张由神宗的弟弟即位。他们认为高太后一定会支持“兄终弟及”,因为哪有母亲不为儿子着想的,所以势必会站在他们这一边。岂料高太后认为“父死子继”是祖先传统,不可逾越更改,所以决定要让神宗十岁的儿子即位。神宗驾崩前,遗诏由高太后以“权同处分军国重事”来辅佐幼帝。这件事让大家见识到她为国为社稷的宽大气度,而不局限于个人私情之中。
至于高皇后的惜才、爱才,苏轼就是一个明显例子。神宗时,苏轼被新党的人造谣中伤,在皇帝面前说他讽刺新法、对皇帝不敬。神宗因此大怒,逮捕苏轼,并想治他死罪。高太后知道此事,便对神宗说:“记得当初仁宗皇帝录用苏家两兄弟时,曾高兴的对我说:‘我为子孙们找到两个宰相人才了。’而今,你却要治他死罪。会不会是背后有小人要中伤他呢?文人随口吟诵的诗句,就被当作罪证,会不会太小题大作了呢?”神宗听罢颇感惭愧,遂免去苏轼死罪,改判他贬官到黄州。苏轼因此逃过一劫。
后来,苏轼在哲宗时,奉召回京,官运亨通,一路晋升至翰林学士。有一天,高太后问他知不知道为何会升官如此之快?苏轼回答不出来。高太后对他说:“是因为先帝啊。先帝以前读你文章时,常常赞叹说:‘奇才,真是奇才啊!’可惜他来不及重用你,就已经驾崩了。”苏轼听完这番话,据说早已泪流满面。之后,苏轼每每因直言而被政敌中伤诲谤时,总能平安度过,这都是因为高太后的信任与重视,由此也可见她爱才、惜才之心。
也许因为高皇后一生高洁,公正无私且有惜才爱才的恢宏气度,所以宋朝大文人司马光盛赞她为“女中尧舜”。
哲宗时,高皇后因病过世,享年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