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凭几像(唐.吴道子画)。(国学网图片)
近年在大陆媒体讲《论语》与《庄子》急速窜红的“学术超女”于丹,一直伴随争议,有人推崇、有人批评与抵制。有读者在于丹3月4日新书签售会的现场穿着“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T恤进行抗议;3月5日10个知名大学博士在网上联名发帖,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把争议推向高潮。
有分析人士认为,不管支持或反对“于丹现象”都显示出,中共在进行几十年文化破坏后,仍然无法斩断民众渴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企盼。
于丹并不是研究古汉语出身,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从事电视研究的教授。走红后,就有人为于丹“挑错儿”,此次于丹《庄子》心得刚刚播完,文史专家张蔚星就提出,于丹的讲解存在不少谬误,再加上媒体的广泛报导,于丹的著作热销,她对传统文化很多不正确的解释,会被大众奉为真理,贻害巨大。
3 月5日更有来自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10名博士在网上联名发帖,称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发起者为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徐晋如博士,称于丹“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还呼吁不要再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文中甚至要求于丹从《百家讲坛》中下课,并向电视观众道歉。帖子在网上贴出后,立即引起万人跟帖。
这些学者认为,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他们表示,任何妄图通过吃速食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他们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
日前,一个网名为“塞外李悦”的网友发帖对《于丹〈论语〉心得》进行了批评。从帖子内容看,“塞外李悦”发难的依据是“于丹曲解了《论语》” ,认为该书误导了那些没读过《论语》的读者,之后他用8千多字的篇幅指出了该书中14处“谬误”,还对于丹在该书中所提出的“修养内心”等观点进行了逐章批驳。
但对于支持于丹的民众则认为,以前没读过《论语》、《庄子》,但看了于丹的节目,觉得经典离的很近,她把一些为人的道理讲出来,让人觉得经典不再难懂。用一些浅显的语言娓娓道来,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有学者指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以《论语》为例,这是一部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可是,现在的中国人,从小到大,有几个人完整地或者较完整地读过《论语》?即便出身如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大学生们恐怕也没有几个真正的读过。
虽然中小学教科书里选有《论语》的部分章节,但那比蜻蜓点水还不如,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更可悲的事,一旦中学毕业(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有机会与自己的民族经典相接触了。《论语》如此,遑论其他。民族传统经典的断裂,造成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态链的断裂。
针对目前大陆出现这种“谁红骂谁”的文化现状,南京大学中文系学者傅元峰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说:“从表面看,大家的矛头都指向了通过央视百家讲坛成名的学术名人们,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百家讲坛’。只要百家讲坛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易中天和于丹被制造出来,如果这个平台的节目理念不改变,批判的声音会越来越多。”
因此,他认为真正应该反思的是“百家讲坛”:“对于它这样的文化传播者来说,不是收视率高了节目就获得成功了,相反栏目的文化责任担当、栏目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阐发等是相当匮乏的。不客气地说,‘百家讲坛’代表的是典型性文化症状。在这种前提下,仅仅去批判学术明星们,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尽管遭到质疑,但于丹书依然让老百姓喜欢。《于丹〈庄子〉心得》首印100万册,创造了近年的节目和来出版界畅销图书的最高纪录。这足以见到于丹的火爆程度。对于批判一事,于丹只是称,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每个学者都有责任。
也有学者分析,这股“于丹现象”烧下去的结局,或许会引发民众在追求民族传统经典的同时,反思民族文化断裂的根源,即来自中共的刻意破坏,以及几十年党文化的洗脑。想要体会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与高深,正本清源唯有抛弃中共的党文化,“没有党文化的中华文化”才是真正中华文化的经典。
有学者把矛头指向中共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开端。届时,目前叶公好龙的央视仍在力挺的“于丹现象”有无可能成为第二个遭封杀的“超女现象”,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