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客属总会所主办的「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在睽违7年之後,本月28日重新在台北召开,特别的是,此次有高达7百多位大陆客家人士出席盛会,打破了有史以来大陆人士申请来台单次获准最多人数的纪录。值此客家盛会,也让我们一起关心与了解客家的起源和在台分布现况。
客家,是南宋至明朝中叶在中国闽丶粤丶赣山区出现的新兴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丶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在汉族各大民系中,唯独客家民系不以所在地域命名。从宋朝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丶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中国全境乃至世界各地。
据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可推敲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唐宋之际,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通称;宋朝制作户籍时,将居住该地的土着称为「主」,自外地迁入的称作「客」,客家一词於焉诞生。
客家起源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以客家土着说和中原说最受重视。客家土着说认为,客家是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汉化以後产生,其主体是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於这一地区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说则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
但从客家人有编修族谱的特性去追查,在客家人的姓氏族谱中,可以发现客家人源於汉族,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丶河南丶湖北间。语言学家考证,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韵,其社会宗法制度丶文化生活习俗丶服饰衣着丶信仰崇拜丶风水迷信等方面类於旧中原。
根据历史学者罗香林的《客家起源论》指出,客家人是因避北方的动乱,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历经5次大迁移南迁的汉人,这5次南迁的起因与经过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在东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国都由洛阳迁往南京,中原一带兵荒马乱,大批贵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纷纷往江南迁移。为了避难,客家祖先也纷纷南迁,渡过黄河,到达湖北安徽丶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带。
第二次大迁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黄巢之乱的影响,客家先民迁移到安徽南部丶江西东南部丶福建西部与南部丶广东东部东北边界等地区。
第三次大迁移发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当时居住在江西南部丶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随着迁移到广东东部和北部,并拥护南宋和蒙古军队对抗,牺牲壮烈。
第四次大迁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际,受满人南下入主及内部人口膨胀等因素,由广东东部丶北部及江西南部迁往广东中部与滨海地区,及四川丶广西丶湖南丶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到贵州南部。
第五次大迁移,在清乾嘉以後,受土客械斗及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由广东中部的新兴丶台山等地迁到广东西部的高丶雷丶钦丶廉各州,远至海南岛。
台湾客家人分布现况
世界客家人口总数倒底有多少?答案从4千万到1亿2千万都有,很难有一个较明确而且具公信力的估计值,但四海之内都有客家人,则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在户籍制度相当完备的台湾,由於受到族群同化的影响,在台客家人数究竟是多少,数字也莫衷一是,但一般看法是在300万到400万之间。
客语在台湾又可分为海陆腔丶四县腔丶大埔腔和诏安腔。海陆腔主要分布在桃园县的观音乡丶新屋乡丶杨梅镇富冈地区及新竹县(关西除外)与花莲县的花东纵谷平原;四县腔则分布在桃园县的中坜市丶龙潭乡丶平镇市丶杨梅镇及新竹县关西镇和苗栗县靠山地区,还有高雄县及屏东县的六堆地区(六堆指右堆:美浓镇丶六龟乡丶杉林乡丶甲仙乡部分丶旗山镇部分丶高树乡丶里港乡部分,左堆:新埤乡丶佳冬乡,前堆:长治乡丶麟洛乡丶屏东市部分丶九如乡部分丶盐埔乡部分,後堆:内埔乡,中堆:竹田乡,先锋堆:万峦乡。)
此外,大埔腔分布在台中县的丰原市丶东势镇丶石冈乡与新社乡;诏安腔分布在云林县的仑背乡丶二仑乡丶西螺镇及桃园县的八德市部分地区丶大溪镇的黄兴村和台北县的新店市安坑庄,还有南投县的中寮乡部分地区与宜兰县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