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世过程中,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一直是谈判焦点,最后的妥协方案,人为地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延缓了15年。
英国《金融时报》居伊·德·容凯尔(GuydeJonquieres)2006年5月8日的文章“中国是市场经济吗?”,再提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冷战时期的遗物,与当今中国经济现实的相关性日趋减弱。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经济领域“现实政治”(realpolitik)的一种工具,也是对进口国保护主义游说的恩惠。一贯教诲中国遵守游戏规则的西方国家政府,应停止假装它还有其它意义。市场经济地位,在国际贸易中,成了权力政治的交易砝码。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符合了市场经济的标准,坚持要求其它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理由是中国97%以上的产品价格已经完全放开,绝大多数企业投入产出销售等各环节不再受政府控制等等。然而这句话只说了一半,而有意忽略了资源品的价格与控制问题。实际上,作为生产投入的资源品价格与控制程度,才是判断经济是否摆脱政府干预自主运行的核心。反观中国现实,土地、石油、煤炭、电力、劳动、货币、市场准入......等等,诸多资源品的定价与流通无不在严格控制之下。这种情况下,声称中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略显底气不足。
那么,既然资源品受到严格的计划控制,是否可以说,中国仍然是计划经济呢?实际上,这个设问本身就蕴涵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两分法的狭窄视野。资源品按计划分配的假相背后,本质是按权力分配。一个市场主体,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个人,能够获得经济资源的多少和优劣,完全是依照其与权力的关系远近而定的。在经济资源的分配中,形成了以权力为核心的差序格局。这一结论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印证。土地取得可谓着例。
从这个意义上讲,也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大胆地说,真正的计划经济并没有在中国存在过。中国自始至终,真正发挥作用的经济运行机制,都是权力经济。
实际上,权力经济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宿命。而这种命运的造就,其根本还不是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的权力文化,而是权力约束机制(一定程度上是宪政)的缺位。无拘无束的权力,除了在政治舞台上角逐之外,必然也会延伸到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从而形成权力经济、官本位、以吏为师、意识形态......回溯千年,反观今日,这种在各个领域存在的以权力为核心形成的差序格局,并未有多大改变。中国经济,本质上,既不是市场的,也不是计划的,而是权力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