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介绍
文艺复兴北派画家波许(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或译波希)以善于表现地狱、妖魔鬼怪为名,作品经常充满了神秘和的怪诞想像。在早期,人们认为这些画面只是用来娱乐和哗众取宠,而把波许说成“炼金术士”和善于“创造妖怪”的人。
然而收藏波许作品的菲利普·艾尔认为他的作品教育意义大于娱乐意义。一位17世纪初的德国历史学者描述波许作品中的神怪内容“恐怖多于趣味”。到了20世纪,学者确信波许的作品有更深的内涵,其来源和意义值得深入探讨。有的学者则将波许的艺术视为和达利同类型的超现实风格;另一些则认为波许反映了中世纪神秘的宗教习俗。不论如何,波许在当时确实是风格最神奇怪诞的画家。
波许的家乡在赫托根波许(Hertogenbosch), 一个安静的荷兰小城。其祖先在14世纪或15世纪初从德国的Aachen到此定居,波许因地名而取其姓氏。关于波希的生平记载不多,大都是从西元 1474 年的市政志和圣母兄弟会的记载得知。没有任何记载日期可以考证他的学习过程和游历。据说他兄弟也是画家,所以推测他的绘画技能可能来自于家传。1479到1481年间他娶了家境富裕的梅尔芬妮(Aleyt oyaerts van den Meervenne)为妻;并在1486-87年加入了圣母兄弟会,且为其创造过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到1516年死前,波许似乎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
虽然欧美许多私人或美术馆收藏的作品被认为是波许的手笔,但其中不乏临摹的仿作,只有约30多件被确认为真迹;而这些作品也很难找出正确的日期作编年的研究。
作品赏析 ─《干草车》三折画(1485-90)
在波许的作品中,描写人类的原罪和堕落是他所擅长的题材。除了《享乐的花园》,《干草车》也是一幅类似题材的三折式作品。
屏风的左边描写的是天堂,上帝高高在上,大放光明,手中拿着象征宇宙的球体;其下的画面表现了几个不同场景,分别是“创造夏娃”,“偷吃禁果”和“逐出伊甸园”。这是早期西方绘画常常出现的手法,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件同时呈现在一个画面内。
《干草车》的典故则来自于法兰德斯的谚语:“世界是一辆载满干草的四轮车,人人从中取草,能捞多少就捞多少。”波许借用了这个谚语来表现人类为追求物欲而堕落。在此,干草比喻人世间的名利和物欲是短暂、易腐败而无价值的;然而人们却不择手段的盲目追求。而这种对物欲的追求正好为魔鬼利用,带引人走向罪恶的渊薮,甚至毁灭性的结局─地狱。
中央的主画面呈现了一辆满载了干草的大车,周围的男男女女正拼命用各种工具抢夺车上的干草,不择手段,甚至杀人害命。右前方一批教徒已取得了干草;正在分配收藏,并开始享受;在车子的后面,连教皇本人、皇帝和贵族们都不顾身份的列队紧跟。而人们却浑然不知干草车正由贪婪的鬼怪拉着,朝向右方地狱前进。波许用尖刻讽刺的手法描写人们的贪婪嘴脸,揭示出谚语的真实性。
谁能够摆脱物欲的诱惑呢?在草堆上,有一对恋人和几个音乐家,对诱惑似乎无动于衷。好像只有热恋中的人和艺术家因为专注于自己的热爱,而轻忽世俗的纷扰。
然而,在他们的右边有一个长了翅膀的白色魔鬼,正用鼻子吹奏着笛子;左边则有一个天使正抬头仰望着出现在云雾中的耶稣;还有一个躲在树后的人,手持系着一只象征淫荡的罐子长棍在窥伺着。也许波许在暗示,人性是不稳定的,即使暂时超脱了,周围还是随时有恶魔的威胁,欲望的诱惑,当然也永远都有神的慈悲呼唤。画面上方的神看着无知犯罪的人们,表现出无奈又着急的神情。
如《享乐的花园》一样,三折画最右边的部分呈现了地狱。同样的暗红色天空衬托着灾难气氛;前方,一些罪人被鬼怪追逐、吞食;另一些人则被赶进一座正在搭建的监狱高塔,上方有一个绞刑架。远处的一个高塔上已有绞死的尸体悬挂着,依稀可辨。
显然,波许并不是以画神怪或地狱为乐,也不见得是什么超现实主义。他以真诚的心想告诉人们善恶有报的道理,劝诫世人重德行善,可谓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