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上述专访,发现官员代表所议之事大都是老生常谈,确有见地的创新性点子并不太多,有的访谈内容甚至既大又空,读之如同嚼蜡。本人虽然没有把媒体对整个会议的报道都看完,但从以往数年的人大会议报道习惯来看,其余市长、书记也会陆续图文并茂地在媒体露面的。当然,还有部分重点市县的人大常委会主任和相关厅局的行政首脑也要在媒体露面。
很多地方的媒体自觉的把人代会报道成了“官代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代表结构不合理,导致官员垄断话语权。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官员占百分之七十的构成现状,就曾大声疾呼“代表中的官员之多是世界罕见的,人民代表大会不是官员代表大会!”(中新浙江网2005年2月23日电,原载当日《华夏时报》)在话语权向官员代表大幅倾斜的情况下,平民代表的声音相形之下也就变得十分微弱了。何况,官员代表多半能说会道,擅长勾勒出种种美妙的蓝图,而这正好切合“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宣传基调,于是媒体只得不惜版面与时段,争相推出官员代表专访了。
其次,平民代表人微言轻,正当诉求难以表达。身处官员扎堆的人大代表圈中,原本人数就极其有限的平民代表有几个敢斗胆立言,如实反映社情民意特别是群众疾苦的?你想啊,身边坐的不是书记,就是市长,不看僧面看佛面,说话总得留点神吧?在这样的语境中,一些平民代表要么盲目附和官员代表的建议、意见,要么不痛不痒地反映点民众呼声,有的甚至还不忘巧妙而间接地给“父母官”们吹点牛皮呢。敝人有幸做过一届人大代表,所以亲眼目赌了这种被当地媒体描绘的“生动场面”。从做新闻的角度而言,某些平民代表的提案或发言的确大欠火候,实在不好也不宜做什么“专访”。
为改观这一让媒体左右为难的局面,笔者以为,对社情民意不置一词的官员代表,应该建立相应的会议制约机制,及时请他们就此打住或立马更换话题。同时,理当尽量为平民代表营造一个畅所欲言的自由表达环境。如此,在代表构成现状暂时无法调整的前提下,相信“官代会”的气氛会相对淡一些。媒体呢?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总是处于被老百姓指指戳戳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