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从砖头块似的大哥大到火柴盒大小的掌中宝,从听声音到看图像,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从大款富老、名流显要到张三李四、寻常百姓,流行普及无处不在。
于是,就应了那句老话,物极必反。
手机烂大街
在墨西哥,一位牧师给教友的手机上了电子琐,以免向上帝忏悔时手机铃声大作杀风景。
在印度,议会禁止手机,免得辩论到兴头上被打断。
新加坡展开礼貌手机运动。不使用手机车厢已经是许多国家的火车服务项目。
那么,打手机为什么会惹的旁人如此心烦呢?英国约克大学的研究似乎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
心理学家在火车上坐在毫不知情的乘客旁边,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对话,然后询问乘客对他们的对话了解的程度,以判定其烦人程度。
两个研究者先是面对面的聊天,然后用手机进行同样的谈话内容,身旁的乘客只能听到一方在说话。
负责这项试验的心理学教授安德鲁·芒克说,科学实验显示,手机惹人心烦并不是因为声音的大小,而是只能听到一方而听不到另一方说话。
人们下意识的堵住了许多对话,但如果我们听不到回应,我们就会不自觉的伸长耳朵去听:"这就是所谓的鸡尾酒会现象。我们站在一个挤满了人的屋子里,周围可能有十个,二十个人在说话,可我们却能挑选出我们想听的对话。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对其它对话都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判断,然后决定堵住不听。我的理论是,如果你能听到回答,那么你听的兴趣下意识的就减小了。"
芒克教授认为说话的声音大小并不是让让人心烦的关键,许多人从自己的经历来说恐怕不能苟同。打手机说话的声音常常高于打普通电话的声音,这一点是肯定的。
你如果带着耳机跟别人讲话,你会不自觉的扯起嗓门,吓旁人一跳。因为你听不到你自己的声音,所以你自然的提高了声音。在普通电话上,你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反馈,用手机,你的声音反馈有一个延迟,你来不及调整自己的音量,下意识的就提高了调门。
不要讨人嫌
在美国,电影院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公益广告,拿着手机旁若无人高谈阔论的人被描绘成没见过世面的的土老冒。
这样的广告显然有效,因为谁都不愿意自己像广告上的人那样让人讨厌。英国著名演员,理查德·格里菲斯,就是在哈里波特电影里扮演哈里的叔叔Verno的,则有自己的招数。
他对到戏院里看戏也开着手机,演出过程中手机大作的人深恶痛绝,一次,在连番被一个观众的手机声打断后,他勒令那名观众离开剧场。
格里菲斯回忆说:"就剩下最后五分钟了,我就要开始最关键的一段独白,我刚说,8月18号……电话铃就响了。我等电话铃停了,接着说,8 月 18 号,铃声又响了,我狠狠盯了那名观众一眼,像是说,你完了吧?我重新开始,8 月 18号,铃声又响了。我走下台到他面前说:'除了你当众表现出的对所有台上演员的不尊重,你惹得周围 800名观众心烦。你似乎一点没有感觉。'"
手机刚问世的时候,在中国有一个很形象很响亮的名字,大哥大,在世界其它地方也一样,手机是某种炫耀地位,财富的象征。
随着手机的普及,它作为地位象征的作用已经没有了,不分场合打手机,往往被视为没有教养,让人讨厌。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