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年限为100年的中国体育博物馆,以15之龄而早夭;造价1.4亿元的北大教学楼,竟连授奖者的脸面都不给,坐在领奖台上连屁股还没挪,底裤上就露出了难堪的大补丁。连此等豆腐渣工程也能入围大名鼎鼎的“鲁班奖”,假如建筑行业祖师鲁班先生在天有灵,亦当掩面大哭,变作啼血杜鹃。
笔者无意否定这一工程质量大奖,按照国家《质量振兴纲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评委会的有关评奖细则,“鲁班奖”自有一套严格细致得近乎苛刻的验收审核程序,为何仍不时有劣质工程能够浑水摸鱼捞到大奖?这种怪异现象背后揭出的工程质量管理混乱、评估评奖失准,叫人万分吃惊。
上述二奖,堪称“鲁班奖”开评史上的两大败笔。细究两项工程,不难看出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典型的献礼工程。前者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为了赶在亚运会开幕前夕完工,建筑方不惜缩短工期,边改图纸边施工,降低工程质量,以至于建成之初,一下雨就得用脸盆接漏水;后者投入使用于去年年初北京大学校庆之际,仅仅过了几个月就开始渗水漏水,至今情况越来越严重。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两项工程都是在边漏边补中申报国家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的,评委会专家只需到现场一眼就能看出端倪,可惜评奖中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使他们丧失了宝贵的纠错机会,导致“鲁班奖”上错花轿嫁错郎,将桂冠戴在豆腐渣工程头上。
作为一项国家级的质量荣誉,“鲁班奖”不该轻易放弃严格的评审把关标准,仓促地为某些献礼工程作锦上添花的“献礼”。否则听任这种现象蔓延,让更多的豆腐渣工程都能通过非常手段买到骗到或者抢到此等顶戴花翎,“鲁班奖”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将荡然无存,甚至变得不名一文。
一个以建筑行业祖师名字命名的大奖,谁都有责任呵护这一奖项的神圣纯洁。别再让劣质的“鲁班奖”寒碜鲁班了,视工程质量为生命的祖师爷可受不起这种不负责任的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