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文汇报》6月1日报道,作为提升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决定:逐步减少地方党委副职人数。而近一时期,随着四川省委原副书记刘鹏调任体育总局、重庆市委原副书记聂卫国到新疆履新,以及西藏区委原副书记徐明阳到中国通用公司上任,他们的空缺职位并没有任何增补。观察人士指出,这是中共着力减少书记副职、确保干部队伍的精干和高效。
据报道,近一时期,省委副书记调离未见增补的还包括:河北冯文海、安徽王昭耀、山东王修智、广西潘琦、陕西张保庆、浙江梁平波、福建黄瑞霖,于去年底今年初由省区副书记转任政协后,至今半年过去,上述省份并未见增补省(区)委副书记。
《文汇报》指出,在省委副职“瘦身”中,有种情况比较特殊,比如福建省委副书记黄小晶和青海省委副书记宋秀岩,分别晋升省长后,二人仍为副书记。担任行政“一把手”后的副书记与调职前的副书记,分工有别,按照原来惯例,二人原先的“副职”应有所替补,但迄今两省并无副职补充。
形成对比的是,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深圳,这次却明显落后于形势。据《深圳特区报》5月20日报道,新一届市委常委5月19日公开亮相,新班子分别为:李鸿忠、许宗衡、谭国箱、白天、李意珍、王穗明、崔晓汉、戴北方、李锋、王京生、刘应力、吕锐锋、王毅。其中,市委副职依旧是四人。而备受争议的李意珍,依然是市委副书记。
2004年10月,深圳五个部门联合发文推荐观看由市委副书记李意珍女儿李倩妮主演的电影《时差七小时》,而李倩妮更被媒体揭发从十多岁开始坐拥三家公司股份,总值七百多万元人民币。当时有意见认为,李意珍涉及违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七十六条规定,纵容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领导干部管辖的区域及者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其公正执行公务的经营活动。
对李意珍的问题,深圳市委曾成立了调查组。2004年11月11日,深圳调查组承认:这次事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不当之处”,也承认“作为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干部,李意珍的敏感性不够强,对有些问题没有把好关,制止的态度也不坚决”。不过,调查组又声称:李意珍对发文一事没有打过招呼,没有过问影片发行工作,并坚称李意珍在检讨中“态度诚恳,认识深刻”。
深圳曾是全中国政府操作改革的试点。2004年3月27日,深圳市曾公布《深圳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今年年初,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时曾强调:要不断深化改革,在体制创新中更好地发挥“试验田”作用。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进取,在改革的重点、难点上率先突破,为全国的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十六届四中《决定》曾指出,对干部队伍将推出重要改革举措,其中就包括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切实扭转书记会代替常委会的现象。
巧合的是,中国人民网5月31日刊登了一篇批评李鸿忠的文章,内指29日上午李鸿忠了解过一个困扰居民的地下炼铝厂问题后“发火”,要立即要深圳市环保局依法查处。文章直指,“这种轻民声重领导批示的高效率是一种病态的高效率,也是一种靠不住的高效率”。该文指出,事实上,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其职能活动依照的是法定职责,而不是琢磨领导的脸色行事;又焉能置“老百姓意见很大”于不顾。该文认为,领导的批示、讲话可以称做“官意”,而百姓的呼声、建议可叫做“民意”。
文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民意”常常在“官意”面前败下阵来。群众喊破嗓子奔波几年的问题,领导只需一个电话或发通脾气即可解决。文章表示,深圳市委有这么多位副书记,然而区区一件小事却要市委书记“发火”才能解决,这中间也许也有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