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本科生每月600元,不包食宿;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每月800元。’软件工程师林先生前几天去山东出差,看到一家软件公司打出这样的招聘广告。 ‘这简直就是恶意压榨。如果不上大学,去商场卖东西,也挣得了600元,还省了学费呢!’…”,“据3月28日《东方今报》报道,在26日河南省举办的一场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有些用人单位给前来应聘的本科生开出的月薪也是600元。…”,当然,这不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广东珠三角这样的“发达”地方,也是如此,无非是100、200元的差距。
有人愤愤然了,“现在要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然而每当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总会有一些用人单位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600元的月薪连农民工都提不起兴趣,却来招聘本科生。这种高昂的教育投资和现实的低回报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羊城晚报》),有人提议,要制定所谓“大学生工资最低标准”加以保护,但,据《中国青年报》的“民意调查”,“35.8%的公众表示赞同出台这样一个标准,而59%的人认为‘没必要’”。草民也认为没有必要,不是不必要,而是完全无法“必要”。
在“看不见的手”推动下的自由经济社会现实下,一切服从于市场,市场的现状如此,谁也概莫见外,君不见前不久鼓吹“看不见的手”决定论的鼻祖,才刚刚获得中国经济理论界的最高成就奖么,以中国13亿人口的基数,大学在校人数不过数百万,“市场”已经显出疲态,这也是无法的事情。所以,专家们、官员们也出来对奔走于各招聘会场之间的满头油汗的学子们冷言冷语了,什么“大学生就业行情是一个市场调节的过程,单位出的价只要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是合法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呀、什么“在市场能调节的情况下,政府之手还是少伸一些为好。大学生薪水的高低,应该交给市场说了算。”(《中国青年报》)呀。
从某种角度看,本科生“卖”了保姆价、建筑工地拌灰浆杂工的价,也没有什么“不公平”的,过去有句话,“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大学生去农村、去工地劳动,工人、农民被推荐上大学,但因为颠倒了“传统”,“有辱斯文”、“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摧残教育”而被哭诉了许多年,不提。但那有个前提,大学生读书是免费的,去农村、去工地劳动都有一份还算过得去的工资。现在教育市场化了,用人市场化了,提倡“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本无异议,但又有一个前提,现在的本科生们,是自己和家庭负担了沉重的学费而毕业的,这“投入”不等于“产出”甚至严重背离的情况,按说是不应该出现在市场经济中的,因为那叫做“亏本生意”。
也许对富豪商贾、达官显贵及其子女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对大多数咬紧牙关,节衣缩食才供养出一个大学生的普通工人、农民家庭,甚至是贫困家庭,这是一个隐含着无数人和无数家庭的痛苦、心寒、甚至血泪的现实,前几年有一个电视公益广告,叫做“知识改变命运”,广告的例子说是湖南湘西的一对姐妹,面对上大学的机遇,家庭只能供养一个,通过抽签,妹妹得到了机会,姐姐在家务农,妹妹考上了大学,这是几年前的真实故事。如果设想一下,那姐姐进城到制衣厂打工、或者到人家当保姆,月薪600元(包食宿),妹妹毕业了,面临要么失业,要么接受“大学生在就业之初,关键是要寻找一个为自己增长经验的合适平台,完全可以抱着‘先就业,再创业’及‘先就业,再加薪’的思想。”,先到制衣厂、或先当保姆,然后再“创业”、“加薪”。但是,面对家人数年来竭尽全力、倾家荡产的相助,姐姐抱憾终身的受教育权利的丧失,换来的却是殊途同归的“命运”,当情何以堪。
教育的“兴旺发达”,应该是社会经济的一面镜子,经济报告年年飘红,GDP一路高歌,进口出口两旺,人均已达小康,媒体上、官员口中“求贤若渴”,“人才行情看涨”之时,为什么偏偏把本科生们“市场选择”出了如此价钱,有人说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怪“计划经济”体制或者计划经济“惯性思维”,这可能是一个方面,但是,草民看来,关键还是经济基础,教育是上层建筑,是服务于经济基础的。
我们冷眼看来,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奇迹”,有多少是建立在所谓“高科技”、“高技术”之上的呢,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吸引来的大量加工工业,需要的是每日坐在缝纫机旁10几个小时,出来的一条牛仔裤据说只能够在国际市场的中间商得到5美分利润的工人;需要的是同样坐在操作台旁10几个小时,涂刷有毒的胶水,出来的一双旅游鞋在西班牙只卖5欧元(当地的旅游鞋至少要8欧元)的工人;需要的是在煤井底下冒着生命危险,遇到矿难可能尸骨无收,只有千来元收入的矿工;需要的是在被炒房资本疯狂炒高的房价背后,房产建筑寡头们工地里辛苦劳作的工人。
可以说,“炒房经济”、“牛仔裤经济”、“挖煤经济”、“修路经济”、“修广场经济”……是许多地方令人骄傲的经济“成就”的真实写照,即便是一些所谓 “高科技产业区”内,也无非是装配一下的“螺丝刀经济”。在如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花费了家庭巨大投入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们,可以选择的路线,其实是不多的。有人会说“创业”呀云云,可是,就拿最热门的IT业来看,有几个像样的、有核心技术企业是靠个人“创业”出来的,仅有的几家“大型”“高科技”企业,其实背后或多或少都飘动着“转制”的影子。
市场是现实的,在手工业模式下放任自流的经济模式主导性越来越强化的情况下,在主流“支柱产业”愈来愈买办化、加工化的前提下,600元招聘本科生就是现实,接受不接受都是现实,不过怕的是在市场化的导引下,“读书无用”的现实感召,会令教育本身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