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张学良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根据是,早在九.一八事变前的8月16日,蒋介石即有一电给张学良,大意是说如遇日本军队挑衅,我方应力避冲突等等。然而在九.一八事变后期,蒋介石曾明令张学良对日实施抵抗,如1931年11月24日外交部长顾维均在请求英、美、法公使调停无效的情况下,奉蒋委员长之命致电张学良,说如果日方相逼太甚,我军应以实力防卫。12月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就日军攻锦州问题作出决定:“锦州问题,如无中立国团体切实保证,不划缓冲地带,”对日军进攻要积极抵抗。但是张学良还是很快撤退了驻锦州的东北军主力,尽管在撤退前蒋介石、顾维钧均有电致张请勿撤兵,但张学良未予理睬。
既然蒋介石并未在九.一八事变期间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那么张学良之不抵抗显然是自作主张。事实正是如此。据目前能看到的有关张学良的电文只是向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汇报了日本关东军入侵东北的大致情况,没有一封电文中有请求“抵抗”的字样,也未见张学良有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令的蛛丝马迹。如果张学良执意对日抵抗,肯定会在这些电文中有所反映。
那么蒋介石是不是要坚决抵抗呢?实际情况也很复杂。当时蒋介石把“九.一八”事变视为一般的地方性冲突,没有认识到这是日本关东军蓄谋已久的行动,目的是占领整个东北,作为日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地。因此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请求国联予以干预。此时,蒋介石正在全力围剿中共红军,并未做好对日作战的准备。因此,蒋介石在致张学良的电文中,除了在九.一八后期特别是锦州作战时期有令张抵抗之词外,大部分电文都是要张对事变力求妥善解决,“相应处理”,即张学良可根据当时东北局势适当处埋,中央政府不负任可责任。
这就是说九.一八事变时期,张学良不抵抗尽管有众多因素,但基本上可以肯定地认为,张学良是主动不抵抗的,并不是蒋介石要张学良不抵抗。那么,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呢?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军人,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对日本人的引诱、恐吓毫不在意,尽可能地维护了中国的民族利益,而在此事变中竟一退再退,使大片河山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这个中奥秘究竟是什么呢?l990年6月17日和8月4日至6日张学良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记者的采访时,方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张学良说,当时中央政府的指示中并不是不要抵抗,因此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未抵抗的责任推诿给国民政府。因为我本身不想扩大事件,所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这就是说,张学良认为九.一八事变只是一个局部冲突,故不愿在此时因抵抗而给日军口实而使事件扩大。那么张学良为什么害怕事情扩大呢?因为他认为如事件扩大了,中央政府又未做好抗日的全面准备,那么置身于对日前线的东北军将置于进退两难之地。如果东北军抵抗,“孤军作战、我小敌强,”无非是白白送死。张学良毕竟还是军阀,当时国民党内部纷争不断,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江西等地大动干戈,,还谈不上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此时的蒋介石实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结果是,更加深了国共矛盾,更加深了军阀之间的分裂与对抗。无论是蒋介石、张学良,还是其他军阀,都深谙军事实力之奥妙,故在当时的中国的实际情况下,都要保侍自己的实力。对敌作战谁也不肯全力以赴,这就是张学良不听蒋介石的命令而主动从锦州及东北其他军事要地撤退的真正原因。张学良认为,如果不是全国抗战,那要他张学良抵抗他就不愿意,他深知日军力量的强大,知道东北军单独作战的后果,即使能抵挡住日军的进攻,那东北军所付出的代价一定很大。更何况蒋介石正希望东北军被削弱,在蒋介石并未决心动员全国人力物力对日作战的情况下,张学良不会抵抗的。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曾说过,东北军决“不为瓦碎”。如果是“玉碎”还可以碎,要是瓦碎则不必。张学良的“玉碎”就是指全国抗战,“瓦碎”就是指东北或锦州的单独抵抗。张学良认为“抗战是当然的,但须全国抗战,如能实行全国抗战,东北军在第一线作战,是义不容辞的。这就是说,如果全国不抗战。我张学良也不单独抗战,因为单独抗战是白白送死。此即张学良不挚沟拿盏住?p>摘自《血眼朦胧──看不清的抗战之谜》,1994年9月第一版,京华出版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