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让我用最最声嘶力竭的声音问一句:
“那四千万女孩哪儿去了?!”
她们是作为一个胎儿还是一个婴儿被扼杀了?
她们死于盛满水的大塑料桶,还是马路边的破纸箱?是静悄悄弥漫而来的堕胎药?还是冰冷锋利的手术刀?
四千万啊,要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有大约1400万人,上海大约有1600万人,重庆大约有1200万。也就是说相当于这三个大城市所有女人数量一倍的女婴或女胎被扼杀了,
她们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告别了即将或刚刚开始的生命。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一个胎儿差不多要到五个月的时候才能被鉴定出性别,孩子在这个时候已经会作一些比较大幅度的肢体动作了,他们会吸手指、挥骼膊,转身,踢腿……如果状态好,他们可以对外面的世界做出回应,与母亲有一定程度的互动。如果这个时候不幸早产,然而加以适当的护理,这个孩子大约有三成多一点的机会可以活下去。
可是我们的社会偏爱男孩,于是这个女孩被她的最亲的亲人放弃(其实说“杀死”更恰当)了,这个过程被称为“引产”,它与妊娠早期的“流产”不同。“流产”通常是用负压吸出胚胎,而“引产”则是阴道扩张之后,用锋利的手术刀将她的身体大卸八块,然后一块一块地取出……整个过程充满了人类自相残杀的血腥。
虎毒尚且不食子啊!
且不说我们为了科学实验,伤害了多少动物;
且不说我们为了SARS,杀死了多少果子狸;
且不说我们为了治疗癌症,剥光了多少红豆杉。它们死了,但叶子一时不会落下来,它们变成美丽的金黄色,衬着光光的、惨白的树干,就那么悲壮地矗立着。
可曾有人想过,它们都是无辜的生命,它们也会疼。
仅仅为了更加美味,人们不顾驴的哀鸣,生生取出它们的肠子;
仅仅为了拍部电影,人们把活生生的马赶下悬崖;
仅仅为了观赏,人们把出生不久的小猫封在玻璃瓶里,让它在里面慢慢长大变成不能动的“盆景猫”
……
这还不够,现在人们对自己的后代下手了。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偏好男孩的国家,女孩在有些地方甚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孩子”,她们不用接受学校教育,她们要早早学会处理家务,她们应当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兄弟……有些父母为了省一个人的口粮,把她们早早地送去当“童养媳”,这些小“媳妇”大多在婆家受尽虐待 吃的是残羹剩饭,却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还要被动辄打骂。今天这些歧视和虐待有了新的、更隐蔽的形式 被亲生父母“放弃”。她们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命权。
在自然界,雄狮、种马等会杀死不属于自己的幼崽,可是那些决定要男孩的父亲不会不知道自己放弃的是亲生骨肉吧。那些堕胎或遗弃女儿的母亲呢?她们不觉得心疼吗?她们的母性被什么东西蒙蔽了,或是一开始就决定只把母爱给儿子?
从天性来说,人们不应舍弃自己的孩子,那么就是社会环境迫使人们选择了这样的行为(唉,又要“骂”社会,社会都快被骂哭了吧,社会也是人构成的啊)。
作为一个个女人,一直关注女性问题。中国的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可是女性的地位不升反降。这几年经济发展这么热,人们生活蒸蒸日上,可是在农村,女儿分不到宅基地,即使她招了“上门女婿” ,婚后住在娘家;村里的分红没有女儿的份,即使她们的户口还在这里;丈夫外出打工了,妻子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孩子,可是收入少得可怜。农民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当他们老了,不能再劳动了,就只能依靠子女。女儿嫁出去就成了“别人”的,那么就只好依靠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不该对他们太苛刻,因为毕竟,自身的生存权才是最重要的)。
在城市,女性参与政治的少了,高层领导没几个女性;收入没怎么提高,工资只占男性的七成;找工作总是被拒绝,因为她们将来“会生孩子”。唉!如果女人都不生孩子,社会无以为继,但就因为女人会生孩子,社会拒绝女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选择”生男孩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吧。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仅仅呼吁“关爱女性”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要使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要给她们更公平的工作生活空间……同时做为女性自身,一定要自立自强,与男性比起来,我们的语言能力更强;我们能忍耐更强的痛楚;我们的身体虽柔弱,但韧性和耐力更好;我们生命力更强、更长寿;我们的情感更丰富、感受力更强……
我们,并不是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