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奇葩,唐长安城是“大唐气象”的典型物化体现之一,其承载的经济、军事、文化和艺术的价值,留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没有了唐诗的中国文化是无法想象的,没有唐长安城的中国城市规划史同样也是无法想象的:近84平方公里的面积,如棋盘的布局井然的总体规划,中外客商汇聚的丝路中枢,卓异的音乐绘画艺术等,它已经成了普通中国人的梦,一个古文化的梦。
对于唐长安城的文化追寻,在其废弃之后直到清末,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追述,或实地考察,以作记述和考证。著名的如北宋的宋敏求的《长安志》、元代李好问的《长安志图》、清代毕沅的《关中胜迹图志》,以及董佑诚等人的《长安县志》和《咸宁县志》。近代进行实地调查的有日本学者足立喜六,他利用1906年至1910年在西安教学的机会,对唐长安城的外郭城、皇城、宫城和里坊的遗迹进行了调查考证,其著述的《长安史迹研究》中还有若干复原图,对了解唐长安城具有重要价值。
据龚国强介绍,随着中国考古学事业的起步,20世纪30年代初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来陕西调查,发掘了唐中书省遗址,出土了刻有唐大明宫和兴庆宫平面图的宋代吕大防的刻石残块,为后来复原唐长安城的布局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图形资料。上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基本完成了对城址的外郭城、皇城、宫城、里坊街道、殿址和城门、东市和西市等范围和形制布局的实测核实,才真正绘制出唐长安城址的实测图和初步复原图。
龚国强认为,上世纪70至90年代中,考古人员进一步调查或发掘了兴化坊、明德门、青龙寺、含光门以及大明宫内三清殿、东朝堂、翰林院等主要遗迹,极大地丰富了对长安城内部结构和个别遗迹的认识。同时,长安城的隋城遗迹和一些遗迹的变化被加以区分,搞清了郭城内十字街划分出小区的设计原则,从长安城的建立、发展的阶段性中看到了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而对青龙寺、含元殿等遗迹的复原研究也使城市平面遗迹立体化了。他对记者说:“近十年来考古工作主要在大明宫,尤其集中于含元殿遗址的复原和太液池遗址的发掘清理,为了解唐代宫廷、禁苑制度做了很多工作。今年4月,我们又对唐长安城西南角进行了实地钻探,明确了西南城角的位置在今唐延路南段西侧、陕西省体育中心草坪之中,从而推知了唐长安城四角的明确的经纬度,为了解300年未变的唐长安城基本格局提供了真实而准确的重要依据。”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