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科教文卫法制司副司长宋瑞霖日前指出: “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在政府所属医疗机构中,国有资产的持股权应不低于51%,公立医院国资持股权应不低于51%”。”宋的发言,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国务院就公立医院股权改革限定了底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瑞霖不是卫生部的官员,而是国务院法制办的卫生制度专家。有一种意见认为,宋瑞霖的发言,当中涉及中国高层对中国卫生改革的两种不同意见。宋的发言明显代表吴仪和温家宝一派,这派认为中国官方不可全面放任国资退出各地公立医院,市场化的过程应该有个底线。曾经由江泽民前保健医生张文康,以及听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吩咐的中国卫生部,则似乎支持更大幅度加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步伐。
今年年初卫生部起草的《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讨论稿)》,建议将未来医院分为三种:政府直属医疗机构──由政府全部投资,承担政府赋予的工作任务,不以营利为目的,享受税收优惠;社会公益医疗机构──由社会投资,不以营利为目的,收支结余主要用于改善医疗条件,投资者可以适当收取回报;经营性医疗机构──社会投资,自主定价,营利为目的,依法纳税。宋瑞霖的意见,明显是为卫生部的讨论稿订了一条底线,阻止医院无限市场化影响到民众权益。
虽然中国卫生部自非典疫情出现后改由吴仪负责,但卫生部的主张,一直比较贴近之前掌管卫生政策的国务委员陈至立的“商业化”主张。2003年11月,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吴明江曾表示,政府只直接举办部分公立医院,包括区域内最有实力的综合医院(含医学院附属医院)、布局合理的提供基本医疗的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血站和急救中心以及部分社区服务中心(站)。而且以上概念在今年6月份一次研讨会上卫生部医政司负责人再次肯定。
应该指出,吴明江要求医疗系统市场化的路线,曾得到在非典之前掌管卫生系统的国务委员陈至立的大力支持。不过,陈至立的主张,引来中国卫生业界很大的关注。有民众忧思:市场化趋势会引发改制后的非盈利性医院会否质量下降,价格抬高。中国医院出现没钱不救人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但让外界感到卫生部的建议后果非同小可。
深圳《晶报》就曾发表文章认为,目前摆在医院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商业化”,要么“公益化”,这样一来,“商业化”的医院可以从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益义务中脱身,专心提高业务质量,而“公益化”的医院由于“靠国家吃饭”,提高自己竞争力,同时抵制医疗腐败现象办好“人民的医院”。该文还提出以委托商业性医院救治、政府“埋单”的措施,解决因无钱看病而被医院推出门外的弱势群体看病问题。
不少中国民众都支持吴仪的“公益化”路线,反对陈至立订下的“商业化”路线。可能因为不满卫生部的立场,有网民甚至建议:要撤销卫生部,将其卫生行业管理功能交给中华医师学会;将国有公立医院交给社会保障部门和国资委共同管理;大部分医院改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即使卫生部内里,也有人支持吴仪的路线。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卫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石光就曾公开表示,政府应该要保证将来的公立医院的主要功能是保证穷人、没有支付能力的人群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而在这样的目标下,应该“保留”的医院应是基层医疗机构,未必保留当地有医疗水平较高的大型医院。
中国传媒曾提及,副总理吴仪曾对中国卫生部门的现状提出了严厉批评,但内容一直没有公开。不过,在去年12月4日至5日于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吴仪曾批评中国医疗体系存在投入不足,服务网络不健全,技术人才匮乏,传染病和地方病威胁农民健康,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分管卫生工作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去年4月底开始兼任卫生部长一职,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还是首例。外界有一种意见认为,吴仪阻止中国卫生系统无限制市场化,无疑等同掴了本来分管卫生工作的国务委员陈至立一记耳光。事实上,陈至立主管的教育政策,也引来不少争论。她之前曾参观一些大学城,支持教育产业化政策;但一些大学城爆出欠债丑闻,连中国官方也承认一些大学城存在圈地问题。
亚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