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现存的戏楼和戏台

发表:2003-10-31 02:3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北京的戏楼、戏台大多始于明代。历史上,戏楼的出现早于戏剧的出现,主要用作表演歌舞百艺的所谓“秘戏”之流,元代以后戏剧盛行,遂用来作为戏剧舞台。北京的戏楼数不胜数,这里也只能选择其中比较有名气、保存尚且完好的例子:

第一大类:宫廷、王府戏楼:

宫廷戏楼来源于民间戏楼的格式架构,根据演出的功能需要加以完善,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宫廷戏楼。一般大家熟悉的有紫禁城宁寿宫、颐和园大戏楼和恭王府戏楼。实际上,这类戏楼保存完好的在北京多达十余处:

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建于1771年。台基高1.2米,总高20.71米,总面积685.94平方米。楼分三层,从上往下依次是福台、禄台、寿台。寿台是主要表演区,福台和禄台用处不大,只在一些神怪戏中才用。对面阅是楼上下两层,是皇帝和后妃看戏的地方。东西北三面都用两层圈楼围绕,宫女和大臣可以在两侧楼的廊下看戏。

紫禁城漱芳斋戏楼:漱芳斋有前后两座厅堂,中间有穿堂相连,形成工字结构。前面的厅堂,面对一庭院,院子对面建有戏台。台基用砖石砌成,方形,周围有木头栏杆,立柱十二根。戏台上有楼,天花板上设天井,可以放井架辘轳等机械设备,供神仙剧使用。台板下有一口大井,1922年梅兰芳曾在这儿为溥仪演出《游园惊梦》《霸王别姬》。

“风雅存”是漱芳斋后厅西室的一座小型戏台,建于乾隆年间。样式小巧,呈方形亭子式,全部为木制。台基高0.5米,面宽3.9米,进深3.5米顶高2.2米。台西有耳房用作后台。这座戏台是专为皇帝和太后吃饭是演出15分钟的小戏而设,是戏台中的精品。

紫禁城宁寿宫倦勤斋室内戏台:戏台全是木制,四角攒尖顶,面宽37米,进深34米,顶高22米。台后留一米宽的过道。对面有一暖阁,设皇帝宝座。在戏台前面又有一座无顶之台,宽23米深3米,围以栏杆,是演出杂耍的地方。

故宫景祺阁戏台:坐落在宁寿宫颐和轩的景祺阁内。景祺阁上下两层,下层西侧为演戏处;无高台,只是用割断形成台面,平面为凹形,左右设上下场门。后墙以写实手法绘廊柱及婴戏,类似西洋布景。左右侧正面又有两小门,挂乾隆御匾。


圆明园戏台:圆明园戏台是清宫使用率最高的戏台。著名的有同乐园戏台(也叫“清音阁”)和寿康宫戏台都是三层的大戏台。同乐园戏台形制和故宫宁寿宫畅音阁大致相同。清宫每逢重大仪典及令时佳节,都要在此酬神演戏。咸丰十年秋,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这几座戏台也被毁了。


慈禧看戏的宝座

颐和园德和园:德和园主要由大戏台、颐乐殿和庆善堂所组成。1985年经修整彩绘一新,被辟为颐和园内的一个特别游览小区。园区服务人员均以清代当差宫人(太监、宫女式)打扮。园内展品珍宝荟萃,文物极富,宫廷生活气氛浓郁。

大戏楼  建于公元1891年至1895年,用工四年,耗银七十一万两,仅次于佛香阁工程。该戏楼属于清代四大戏台之一,其余三座为故宫的畅音阁、圆明园和承德避署山庄的清音阁。 戏楼极为雄伟壮观,高21米,宽17米,共分3层,各有上下场门,可同时作戏。上称福台、中称禄台、下称寿台。寿台上的小楼是乐队伴奏之处。寿台的天花板上设有七个"天井",地板下设有一个"水井"、五个水池。这是为了扩大音响共鸣和便于演出神鬼戏。"神仙"可从天而降,"鬼怪"可从地下钻出,同时还可搞壮观的水法等布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等,均曾在此为慈禧演出过。这里是清代最大的宫廷戏台。

颐和园听鹂馆戏楼和漱芳斋戏楼结构相似。德和园戏楼是三层的大戏楼,与其他大戏楼的形制一样,面积为14平方米,高21米。慈禧太后常在此听戏。


中南海纯一斋戏台:康熙时建,在中南海内,是帝妃看戏之处。设两层,下层是戏台;上层为楼阁,台顶中央是方形天花板,打开就是“天井”。

中南海春藕斋戏台:在纯一斋西侧,为乾隆休息之处。戏台凸出水池中,多用来演乐舞小戏。

中南海八音克谐乐亭:坐落在中南海瀛台。亭为八角形,有“八音克谐”题匾。


北海晴栏花韵戏台:在漪澜堂东侧院内。戏台为殿台式,卷棚歇山顶,背连湖畔之回廊。

陶然亭清音阁:原址在中南海,后迁陶然亭公园。楼阁左右以亭、廊相连。

南府戏台:清宫设有专司演戏的机构,康熙时称南府。它位于南长街南口以西,中南海旁边,道光年间改为升平署。南府戏台建于乾隆年间,类似于漱芳斋戏楼,但面积较大,可以排演神鬼升天入地内容的戏。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上场门的上方砌成城墙纹而成城门式,下场门为庙门式,即在门上方建屋宇顶,在上下场门的正中开有一庙门式的双扇门,其上也建屋宇顶。这一式样是清代北京常见的戏台布置格式,是对民间真实戏台样子的模仿。


清恭王府后花园戏楼:戏台在四合院中,利用一长方形大厅,在厅南部建戏台,面积为长7.2、宽6.1米,台高0.32米,呈三面伸出式,周围栏杆高0.5米,厅中摆桌椅共人供人观剧,楼上为堂眷看戏的地方。该戏楼原主人为权倾一时的和绅,后归恭亲王所有,戏楼内部墙壁廊柱一律以紫色藤萝为图案。解放后,戏楼一度沦为工厂厂房,后来经过整修焕然一新。

那家花园戏台清代光绪年间外务大臣那桐的私宅戏台,建在主厅与东耳房之间,四角有四柱,围以栏杆,台后装十几扇隔扇,分开前后台;西耳房为休息室。民国六年,谭鑫培受北洋政府的强制,

在此作诀别演出《洪羊洞》。

二十八中戏楼:二十八中坐落在中山公园隔壁,原来为驸马府,后改为中学。该学校校内至今保存一座完好的戏楼,好猫曾经造访,从规模和格局看等级不低。应该是王公一类私宅戏楼。


第二大类:会馆戏楼:

北京的会馆建于明代,清代中期达到鼎盛。清中叶至民国初,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至虎坊桥一带的大小胡同都是全国各省各府各县的大小会馆。其中山西、图湖北、图广东、图安徽的会馆数量及房产居各省前列。到1949年前,北京共有391座会馆。

会馆是旧时中国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最早的会馆是在京城产生的。是京城的官吏为家乡来京考试的举子和在京侯任官员而设的馆舍。后来又出现了行业会馆。会馆既是谋求公益的组织又是同乡集会议事、图宴客娱乐的场所。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全国一些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商品市场繁荣的城镇也建起同乡或行业会馆。会馆戏楼早期和神庙结合在一起,用作同乡公人在一起敬神祈福的场所,后来也发展成了酒楼、图茶园、图戏院式戏楼建筑。

正乙祠戏楼:位于前门外西河沿,是康熙年间浙江商人建的银号会馆戏楼。正乙祠戏楼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大的修复:一是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二是清同治四年,京剧形成前后;三是民国2年,京剧已走向繁荣;四是1995年的大修复,社会开始呼吁振兴京剧。

会馆内戏楼分上下两层。舞台前三面环楼,两旁设有楼梯。拾级而上可达官座和两廊。看楼中心池座为马蹄形,上有罩棚,可容纳数百人。京剧创始人程长庚、卢胜奎、谭鑫培和京剧大师王瑶卿、梅兰芳均曾在此献艺。1919年9月11日,名伶余叔岩为母做寿在此办堂会。白天演出曲艺、杂耍。晚场演出《春香闹学》,名伶反串,妙趣横生,花脸李寿山扮演春香,旦角芙蓉草扮演强盗,武花脸钱金福扮演村姑。《辕门射戟》中,梅兰芳反串吕布,扮相英俊,风度翩翩,一洗脂粉气,令观众倾倒。

湖广会馆戏楼:湖广会馆建于清嘉庆十二年,位于虎坊桥西南角。其中戏楼建于道光十年。舞台为方形开放式,正中挂有“霓裳同咏”的匾额,两侧对联是:“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台沿有矮栏,坐南朝北,台前为露天平地(后改为室内戏楼),三面各有两层看台,可容千人。名伶谭鑫培、图余叔岩曾作为两湖同乡在这里演戏。梅兰芳、图程砚秋等也在这里登台献艺过。现在重修的湖广会馆被开辟为北京戏曲博物馆,大戏楼每晚由北京京剧院的名家进行精彩的表演。成为展示戏曲精品,普及戏曲知识的重要阵地。

安徽会馆戏楼:安徽会馆是清同治八年由李鸿章倡议购得孙公园住宅一座改建而成的。馆内戏楼形制与湖广会馆大致相同,只是规模略小。

平阳会馆位于前门外迤东小江胡同,是山西临汾人开设。是北京最古老的戏楼。戏楼在会馆的南面,坐西面东。舞台为正方形上下两层,前面有两根通顶木柱支撑,每层之间有方形通口,底层有坑道,可演神怪戏。下层舞台面积为50平方米,台基高0.6米。上层正面有三个装饰有木雕花纹的伊斯兰风格门窗。舞台为伸出式,三面敞开,戏楼前三面各有双层看楼,看楼中间为平地,可摆放桌椅。整体装饰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楼内原来高悬几块巨匾,现在仅存墨地金字木匾两方,其中一块“警世铎”,是由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所写。该戏楼至少有340年的历史。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木结构建成的室内剧场。

据介绍,此前,会馆原本一直是同仁堂药店的库房。为了更好地保留这一文化遗产,崇文区政府与同仁堂进行了产权置换,并于今年5月开始搬迁居住在其内的居民。修缮后,阳平会馆依旧将作为表演传统戏曲的戏楼。

第三大类:民间戏楼

民间戏楼,就是俗称的“戏园子”,功能类似于现代的电影院,是当时社会休闲娱乐的中心。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小戏台,主要用于特殊场合。

广和楼:在北京前门外。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间的酒馆戏楼--查楼,后转变为茶园戏楼,也叫茶楼。它是清代最著名的营业性戏楼。解放后,改建成广和剧场,沿用至今。

广德楼:建于清代中期,位于前门外。戏台呈正方形,台前二柱,台顶有天花板。1957年改称前门小剧场。

中和园于清代中期。两层楼,砖木结构,戏台后墙的左右有上下场门,台口四周为高30厘米的栏杆。该园能容千人以上。1927年,梅兰芳在这首演《凤还巢》。


这是吉祥戏院的戏单

吉祥戏园,在北京东安市场内,由清宫太监出资建成。戏台为开放式舞台,台沿有矮栏杆;在台侧另为乐队建一方台,后台供奉唐明皇画像。梅兰芳的古装新戏都在这首演。1994年被拆除。

文明茶园:茶园开业的当天,清朝禁止妇人进戏园看戏的条令正好解除,因此是最早接待女客得戏园。现为丰泽园饭庄。


老长安大戏院


新长安大戏院入口

长安大戏院:长安大戏院于1937年2月1日建成,首场由著名京剧演员奚啸伯主演《失街亭》,胡菊琴主演《玉堂春》,压轴戏是金少山的《白良关》。由于该戏院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客流量大,因此上座率高,二层楼1200多座位经常爆满。全国几乎各剧种的名剧团,名演员,都在这里演出过。 解放前,北京没有话剧团演出的专用剧场,长安大戏院上演了不少话剧。如名剧《日出》、《赛金花》、《茶花女》、《复活》、《秋海棠》等,都在这里演出。著名话剧演员白杨、张瑞芳、舒绣文、项堃、谢添、李景波等,都曾在这里献过艺。戏园坐落于西单路口,是当时北京最有影响力的大戏院。1996年,戏院拆迁至北京建国门内大街的光华长安大厦。

北京白云观戏台:白云观的后院花园中建有戏台一座,也是好猫常去的地方。戏台背靠大殿的后墙,两侧有回廊,长宽约有7-8米,据说老北京闻名遐迩的白云观庙会,这里是演戏的所在。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