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骨未寒,遗孀成囚
今天是10月6日。也许有些人忘记了,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27年前的今天,就在毛泽东去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毛泽东"亲手挑选"的接班人华国锋在叶剑英、汪东兴的辅佐下,逮捕了毛泽东的遗孀江青及其同伙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也就是后来中共所说的"四人帮"。
据后来公布的当事人回忆录,江青被捕时曾吃惊地说:"主席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样对待主席的未亡人!"
其实,中共历史上的权力斗争数不胜数,比这次"粉碎四人帮"更为戏剧化、更为出人意料、更为血雨腥风的权争多的是,但这次权争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这是中共建政后少有的"右"对"左"、务实派对激进派的成功反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时十年的极左运动──"文革",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结束的。
二、这是中共权争史上少有的干净、利落、迅速、不流血的"闪电战",是民众毫不知情、眨眼之间天下已变的典型的"宫廷政变"。而众所周知,自49年以来的其他历次中共权斗大都是充满了反复较量的"拉锯战",而且也大都是满城风雨、甚至全民参与的"举国动荡"。
谈到这次"宫廷政变"的整个过程,用参与此事的原中共中央警卫局副局长、8341部队政委武健华的话说,"从思想酝酿,到定下决心,直至策划行动方案、运筹的全过程,都在高度警惕、绝对保密、铁的纪律等一系列的措施下进行的。就是最高决策者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也是遵纪行事,独来独往,当面约见,个别交谈。在此期间,他们三个人,从未同时会面共同商讨过。......解决'四人帮'的全部行动过程,只用了35分钟。"
三、这次"宫廷政变"也标志着中国领袖"去神化"进程的开始。
许多学者都提到了领袖"去神化"对极权制度向威权制度演变、最后再向民主制度过渡这个过程的重要性。中共领袖的"去神化"进程就始于1976年10月6日。
神像不碎,极权难摇
的确,与民主制度相距最遥远的极权制度往往是某种意义上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度"。这里的"教"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共产主义不是宗教,纳粹主义也不是宗教,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不仅有类似宗教的意识形态,更有"神"一般的领袖:共产主义全盛时期的苏联、中国、朝鲜、古巴有"神"一般的领袖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金日成和卡斯特罗,纳粹德国也有"神"一般的领袖希特勒。
而一旦"神"一般的领袖死去,其"神像"在民众心目中破碎,新的领袖则既无"神"相又乏"神"性,那么,这个社会也许离民主社会尚远,但离那种政治收紧、经济、文化放松的所谓"威权社会"却靠近了一步。
1976年10月6日以后的中国社会似乎也在朝着这个方向演化。
毛泽东"尸骨未寒",其"未亡人"江青和其极左思想的"传人"张春桥、姚文元就成为阶下囚!──这个事态发展对当时仍然把毛泽东奉为神明的普通中国人的思想震撼程度,如今怎么评估都不算过分。
但这一天的意义还远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这一天不仅粉碎了中国人心目中的老"神像",也基本上摧毁了中国人心目中安置新"神像"的思想"底座"。
历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曾经让毛泽东感到"你办事,我放心"的接班人华国锋,不仅逮捕了他的"未亡人"和"思想传人"、宣告了他平生最得意的两件大事之一──"文革"的结束,而且本人也是一个才能平庸、长相憨厚、口音"土得掉渣儿"、无法不让平民百姓品头论足的人。尽管毛泽东因其极左路线把中国人带入苦难深渊而"神像"碎裂,但他本人毕竟文武双全、一表人才、"静如处子,动若英豪"(一位被毛的魅力折服的著名诗人之语),然而,他最终挑选的这位"英明领袖"却毫无风采,更不用谈魅力了,尽管华国锋因铲除"四人帮"而深得人心,但其后却因治国无方,权斗无术,其领袖地位很快便被另一位在党内、军内人脉深厚的人物邓小平所取代。
伟人不再,华夏之福?
但邓小平仍然不是毛泽东。尽管相对于毛泽东的狂想所带来的动乱和灾难,邓小平的务实路线给中国人带来了实惠,为中国打开了通往繁荣、富裕的大门,但与毛泽东相比,邓小平有一个重要的不同:邓小平没有毛泽东的那种"神"相和"神"性。
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说,邓小平和毛泽东都是两个极端:毛身材高大,邓个头矮小;毛帝王之相,邓凡人之貌;毛起居无常,邓行踪有定;毛天马行空,邓脚踏实地;毛口若悬河,文采飞扬,邓寡言少语,不擅笔墨;毛爱谈哲学,有着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邓却讨厌理论,即使后来的御用文人总结的所谓"邓小平理论",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什么"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和"摸论"(摸着石头过河)......在他们各自当政的年代,中国普通百姓谈起毛泽东,即使私下里,也是高山仰止,如同谈神,但谈起邓小平,却讥笑嘲讽,语含调侃。
邓小平挑选的几任接班人也同样是人不是"神":胡耀邦个头比邓更为矮小,长相更为平凡,言谈举止更为轻率随便;赵紫阳身材、长相和风度较佳,但其宽厚的笑容和浓重的河南口音使人感到他更像一个诚恳、慈祥的中原农民,而非一国总理和一党总书记;"第三代核心"江泽民虽然名牌大学毕业,粗通几国语言,且属于留学东欧的"海归派",但他性格外向,爱好卖弄,甚至不在乎当众梳头打扮,也和毛泽东的深居简出、城府很深不同;至于邓小平隔代指定的"第四代核心"胡锦涛,更无伟人气派,即使掌权后仍显雏嫩:清眉秀眼,乌发白面,照本宣科,细语轻言,大庭广众之下甚至还有些拘谨,以至于香港评论家柳叁禅在听过胡锦涛最近的国庆讲话之后说:"小胡说不出一句生动的话来,全是死板板的,毫无生气。"
柳叁禅接着引申开来:"北京圈子最近有一个新观点,说中国已进入没有伟人的时代。这话说的是江泽民,也是说胡锦涛。尽管小胡做事很务实,清廉不贪,但毕竟欠缺大领袖的魅力。"
问题在于,没有伟人的时代,对尚未实现民主的中国来说,究竟是喜讯,还是噩耗?欠缺魅力的领袖,对饱受"领袖魅力"之苦的中国人来说,究竟是福音,还是祸兆?
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如果他生活在民主制度下,他自然期望能够有一位杰出卓越的领导人;但如果他生活在非民主制度下,他宁愿要一个平庸的领导人。
在中国实现民主之前,弱主是否民之福?──这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即使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们,对此也有大相径庭的见解。不过,即使是挂一漏万地介绍一下他们的争议,那也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