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用军事行动铲除萨达姆,就像铲除塔列班政权一样,又是一次对癌瘤的外科手术。
12年前那次波斯湾战争,美国事先准备了18个月的弹药和粮草,但地面战仅进行了100小时,50万萨达姆军队就一败涂地。美国向波斯湾地区调集准备的可用540天的给养,结果只用上了4天。最后美国把那些严重过剩的武器弹药就地赠送给了阿拉伯盟国,等于浪费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军费。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主要由于包括当时担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鲍威尔在内的五角大楼决策者,过高估计了萨达姆的军力和抵抗能力。事实上仗一开打,伊拉克军队就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对美国记者都举手投降;连法拉奇这位当年已60岁的老太太,也在战地采访时抓到四个向她投降的伊拉克士兵。可见萨达姆的军队在强大的美国军力面前,是怎样的乌合之众。
萨达姆军队不堪一击
这次美国军事解除伊拉克武装,战前及开战初,仍有一些专家警告说,萨达姆将把美国拖入战争泥潭,他的精锐“共和国卫队”将和美军巷战,巴格达将成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等。但事实是,在战争才进行三天时,伊拉克军队就有一个师投降,甚至在开战之前,就有一些伊拉克士兵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美军投降。 虽然萨达姆利用美军要尽量避免平民生命损失的政策,拿自己的老百姓做人肉盾牌,遏阻美军进攻,但伊拉克军队的失败是注定的,主要因为双方军力相差太悬殊。伊拉克虽然有30万军队,但其军费开支仅是美国的百分之一。美国在开战第三天,就发射了一千枚战斧导弹(每枚造价60万美元),花销了六亿美元。这种昂贵的战争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打不起的。 而且美国的高科技武器,比上次波斯湾战争时更加高级、准确。前美国空军将领麦克伊诺尼(Thomas McInerney)说,“我们现在装备有雷达导引炸弹的战机比上次波斯湾战争时增加了10倍(有一千架),而且更加精确。”美军向萨达姆总统府投射的地下深层爆破炸弹,不仅能穿透几10公尺,而且爆炸后还发射出巨大磁场,破坏地下掩体中的电脑和通讯系统,使之瘫痪。
伊拉克战争使江泽民心惊
这次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将比上次波斯湾战争更对全球构成震憾,更凸显了美国在冷战后成为世界唯一超强的地位,尤其是军事能力。这对世界上所有专制国家都发出一个威慑的信号。上次波斯湾战争时,据说中共高级将领们都盯着逐时报道战况的CNN电视画面,并逐日研究美国在战争中展示的军事实力和高科技武器。江泽民近年放弃直接军事威胁台湾的政策,而采取经济和文化统战为主,很大程度在于那次波斯湾战争给中共军方强烈的印象,解放军还远不是美国的对手,所谓武力攻占台湾,只能是口头上喊喊而已,无法动真格的。前美军太平洋部队司令布莱尔曾评估说,中共军力比美国整整落后了一代,至少有30年;中共军队的作战能力现在最多相当于美军越战时的水平。这次伊拉克战争展示的美军实力和高科技武器,将给中共领导层更大的震憾,对解放军在台海的可能盲动构成更大的心理制约。
“萨达姆政权”将成历史
这次美国倒萨,除了杀一儆百,对其他专制国家发出警讯之外,最直接的效果是解除了威胁美国及世界安全的萨达姆政权。因为伊拉克的生化武器可能被暗中输送给恐怖份子,袭击美国及西方国家。同时倒萨战争解放了长期被奴役的伊拉克人民。正像美国铲除塔列班的战争使阿富汗人民从类似中世纪的统治中被解放一样,伊拉克人民也终于获得了自由。
伊拉克异议作家马基雅(Kanan Makiya)在美国电视上说,上次波斯湾战争时,很多伊拉克人站到自己房子上,欢迎美军飞机对巴格达的轰炸,等待美国联军解放伊拉克,但美军半途而废,让他们非常失望。这次他们终于梦想成真,萨达姆政权将像塔列班一样,成为历史名词,从这个世界永远消失。 萨达姆政权被铲除之后,伊拉克完全可能像阿富汗那样走向民主。而且从各方面指数来看,伊拉克的情况远比阿富汗好,无论是经济水平,人民教育程度,以及具有中央管理机制(不像阿富汗原来曾长期内战,国不成国)。另外伊拉克还有比较成型的海外异议组织,在战前就开过三次代表大会,选出65人战后管理委员会。异议人士中包括伊拉克前国会议长、前外交部长、军队副参谋长等高层官员,以及像在美国波士顿布戴斯大学担任教授的马基雅等知识份子等。而且伊拉克不像阿富汗那样资源贫瘠,它的地下石油蕴藏最多可达三千亿桶,如果伊拉克恢复战前最高时的每天生产300万桶计算,可连续开采三百年。这将为战后伊拉克的重建提供主要基金。
伊拉克可能成为第二个土耳其
美军进入伊拉克,等于在阿拉伯世界的专制链条中打开一个缺口,因为阿拉伯联盟的22个国家,没有一个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有人认为伊拉克地处中东地区心脏地带,周围全是阿拉伯国家,该国2,300万人口中97%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即使萨达姆政权被铲除,在这种地缘政治环境和穆斯林文化背景下,伊拉克也无法走向真正的民主和稳定,美军进入之后,将会碰到一个烫手山芋。但过去人类历史的经验已对这种预测提出反证:二战后,美国用军事占领的方式改造了日本,把它从军国主义变成了一个民主国家。有人强调日本不是穆斯林文化,但有200万人口(其中80%是穆斯林人)的科索沃,美国军事干预和驻军之后,现在不仅稳定,并民选出自己的政府,走向了民主。更明显的例子是土耳其,这个北约26个成员中唯一的穆斯林国家,也是当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国军事领袖使用武力强行把它政教分离、世俗化、推向民主的;过去半个世纪土耳其一直实行民主制度,不仅政局稳定,而且越来越融入西方,早在五十年代就加入了北约,现在正争取加入欧盟。土耳其的例子证明,不是民主自由的力量有能力战胜伊斯兰文化中的原教旨部份,就是伊斯兰文化在民主自由的价值面前没有抵抗的能力,或者说,在解除了政教合一的专制制度之后,伊斯兰文化和民主制度可以兼容并处。
解决“巴以冲突”的曙光
美军进入伊拉克之后,不仅解放了那里被奴役的人民,而且从地缘政治的战略角度,将对周边的阿拉伯专制国家构成压力。从地理位置来看,首当其冲是伊朗,因为美军将形成上面从阿富汗(有大量美军驻扎),下面从伊拉克,两面夹击牵制伊朗的战略局面。伊朗如果继续研制核子武器,支持恐怖份子的话,美国则更有战略优势从上下两面向伊朗施压,并可能采取军事手段,像1981年以色列轰炸伊拉克的核武基地那样,摧毁德黑兰的核子试验工厂。
正像美军通过阿富汗战争进入中亚地区,空前扩大了美国在中亚、南亚区域的战略影响力一样,美军进入伊拉克,并在那里建立一个亲西方的民主政府(伊拉克异议组织已通过决议,将建立一个政教分离、民主宪政的政府)之后,将对周边的伊斯兰原教旨活动猖獗的沙特阿拉伯、君主制的科威特、开明专制的埃及和约旦,以及支持哈马斯等恐怖组织的叙利亚、黎巴嫩等,都构成压力和制约。美国打下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已证明,必要时美国有能力、有决心铲除其他窝藏支持恐怖份子的阿拉伯专制政权。
萨达姆政权被铲除之后,对解决巴以冲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因为“哈马斯”和阿拉法特的巴解组织属下的“法塔赫烈士旅”等恐怖组织,主要资金来自萨达姆政权,连巴勒斯坦使用自杀炸弹杀害以色列平民的所谓“烈士”,伊拉克都给予两万五到四万美元的奖赏。因此萨达姆被铲除,中东的阿拉法特和哈马斯们就断了主要的“粮草”。同时美国提出的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方案,也对巴勒斯坦内部的温和派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大棒和胡萝卜并用的政策下,巴以冲突有解决的希望,或至少会降低和制约哈马斯等恐怖组织在这个地区的活动能力。
倒萨是21世纪的“诺曼底登陆”
美军攻克伊拉克,被历史学家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穆斯林的“奥斯曼帝国”解体之后,中东地区的最大事件。这也是美国军事力量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并将相当长时期地驻扎在一个阿拉伯国家;由此将构成美国军事力量主导全球四个主要战略地区的世界新格局:
第一是欧洲。虽然冷战结束,但仍有大量美军驻扎在欧洲国家,这次德国在联合国杯葛美国议案,五角大楼已表示,将要撤销和削减在德国的美军基地,但并不撤回本土,而是转移到原东欧国家,因那些经历过纳粹和共产主义摧残的国家和人民,更懂得什么是邪恶,什么是自由,更懂得感谢美国为主的自由力量击败了这两种邪恶,使他们获得解放。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这次领导的倒萨“意愿联军”中的45个国家(上次波斯湾战争是34国联军),有全部原东欧的10个国家的原因。
第二是亚洲。美国在日本和南韩驻扎有十万军队,虽然美国把反恐作为全球战略重点,但并没有忽视亚洲的区域安全,尤其是仍严密监视北韩的可能蠢动,以及制约解放军的可能扩张。
第三是中亚。通过阿富汗战争,美军进入中亚,不仅在这个区域的美国影响力空前增强,而且美军就驻扎在中共的后方腹部的家门口,等于从后面制约解放军在台海的可能行动,和前面的美日军事联盟一起,构成前后夹击制约中共的战略局面。
第四是中东。美军通过进驻伊拉克,等于在中东心脏地带保持相当的军力,对威慑周边的阿拉伯专制国家,尤其是对可能冲突的立即反应,将具有更大的战略优势。
再加上美国本身地处美洲,等于美国在欧洲、亚洲、中亚、中东、美洲全部具有相当的军力,形成了美国维护和保障21世纪世界稳定与和平、传播民主价值的战略优势,以及威慑、制约以至必要时惩罚那些流氓国家的“世界警察”地位。
因此《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的中东问题专家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对伊战争打响那天发表的文章说,对伊战争,将是21世纪的“诺曼底登陆”,是解放伊拉克的开始,也是民主自由的价值进入中东、席卷阿拉伯世界专制制度的开始。
2003年3月22日于纽约(原载《争鸣》4月号)(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