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3月以来,广东各高校已有9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大学生自杀事件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大学生自杀占同类人群的比率并不比其他社会群体高,但因为这个群体本身的特殊性,人们对他们关注的程度、期望值比较高,因此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应风华正茂、充满憧憬的花季大学生,缘何选择走上自杀的绝路?高校教育界人士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教育等课题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补考零分跳楼身亡
校园惨剧
4月25日,广东某高校大学生李林(化名)的尸体被推进了殡仪馆的火化炉。他的死给其家人带来了莫大的悲痛。不愿相信他自杀的亲人们提出解剖尸体的要求,导致他的尸体在他死后半个多月才被火化。
4月6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校园里一片寂静。突然间,“砰”的一声闷响,惊动了正在巡逻的保安。寻声而来的保安发现了刚从6层宿舍楼顶跳下来的男子。
“我---是---学生......”李林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后便七孔出血。学院领导、校医几分钟后赶到现场,立即把他送往附近医院抢救,可惜到医院时证实人已经死亡。
李林是该校电子商务专业一年级学生,圆大学梦还不到一年,为何以这种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正当花季的生命?
学校一位领导说,李林学习比较勤奋,思想上要求进步,一入校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参加了党课学习小组,他作出这样的举动确实出乎学校意料之外。校方作了大量调查之后认为,主要是学习上的压力以及性格脆弱,使李林走上了绝路。
在上学期期中考试时,李林的成绩不太理想。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不少科目都取得较大的进步,但计算机基础课考试还是不及格。李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他说过,来到大学不好好学习,多学点知识,那就对不起父母的恩情和期望了。据同学反映,自从他知道计算机基础课要补考之后,常常闷闷不乐地躺在床上发呆。本学期开学后,李林在补考计算机基础课时,不知是出于紧张还是疏忽,忘了把答案存盘(文件夹为空),结果补考成绩为零分。
得知补考结果后,李林心情很不好,经常念叨说太对不起父母了。出事前一天下午,李林打电话给辅导员,问能否再让他补考一次。辅导员安慰他不要太担心,但自己做不了主,要和系主任商量。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就发生了意外。
专家剖析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导师李萍指出,从总体上看,现在的人们,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生活在充满很大压力的空间。
压力加大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广州一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困惑,1%左右有严重心理困惑,表现为焦虑、恐惧、忧郁、神经衰弱,这些学生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如不及时加以引导,一遇导火线就会产生过激行为。
校园折射社会面临四大压力
高校教育界人士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由于高校招生、就业以及社会上用人制度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主要面临来自四方面的压力。
学习压力。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了,这时候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材都有较高的期待,有的表现得比较直接,有的即使放在心里不说出来,但是作孩子的也一样感觉得到,这都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学习压力是导致学生自杀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压力。我国现行的收费上大学的制度,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负担。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另一方面,来自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富裕地区、家庭的孩子在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方面的攀比,也易使贫困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和压力。
就业压力。过去大学生就业统一由国家包分配,“皇帝女不愁嫁”。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大学生一入学就考虑毕业找工作的事:社会会不会挑选我,我需要什么能力来让社会挑选我?等等。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
人际关系压力。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不同,大学生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恋爱现象增多,而心理、为人处事能力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碰到感情出现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情感困惑成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