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上門女婿」的故事。(圖片來源:志清/看中國)
贅婿,民間俗稱「入贅」、「上門女婿」,在男尊女卑的古代是受到歧視的。但隨著「婚姻不問閥閱」現象的普及,有三位大男人竟以贅婿身份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堪稱「軟飯硬吃」的典型。
第一位:後漢高祖劉知遠
在20世紀40年代的魯西南,曾流傳著這樣的「婦德」歌謠:「一學走路要安詳,二學裁剪做衣裳,三學寒窯的王三姐,四學磨道的李三娘。」(姜淑梅《亂時候,窮時候》)王寶釧和李三娘都被視為古代賢良女性的典範,但她們的丈夫卻是在古代不受待見的「贅婿」。
王三姐是指王寶釧,李三娘的故事來自「四大南戲」之一《白兔記》,故事雛形在北宋民間演繹的《五代史平話》中已經出現,講述了五代時期的一段傳奇。
窮漢劉知遠被李家招贅為婿,被妻兄陷害看守妖精出沒的瓜園,劉知遠殺死瓜精、得到兵書寶劍,離家從軍,飛黃騰達。妻子李三娘受兄嫂虐待,推磨時生下兒子咬臍郎,托人送到劉知遠身邊,十六年後咬臍郎打獵追趕白兔,在井邊重遇正在挑水的生母,一家終獲團圓。
《白兔記》主角也有真實的原型,即後漢高祖劉知遠和妻子李氏。劉知遠出身寒微,曾先後投身於後唐明宗李嗣源、後晉高祖石敬瑭部下,後來自立「漢國」稱帝。《資治通鑑》記載:「知遠微時,為晉陽李氏贅婿。」
第二位:後周開國皇帝郭威
五代十國時期,以贅婿的身份載入史冊的不僅劉知遠一人,後周開國皇帝郭威也可被視為變相的「贅婿」。
《東都事略》記載,他的妻子柴氏(後來追封聖穆皇后)本是唐莊宗的嬪御,莊宗死後被遣回家中。途中遇到大雨,在旅店暫住時,她遇到了一個衣著破爛的男人,是在馬鋪充當卒吏的郭雀兒,未來的後周開國君主郭威。
柴氏一看郭雀兒便認定,眼前這個落魄男人未來必將貴不可言,於是不顧父母反對,直接與他在逆旅中成婚,將從皇宮裡帶出的財物一半給了父母,一半做了自己的嫁妝。這筆嫁妝正是郭威後來起家的第一桶金。
第三位: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也沒有避諱自己做贅婿的經歷。
《東齋記事》記載,趙弘殷孤身一人在杜家莊院門下避雪。莊院裡的人悄悄給他飯吃,見他身軀魁偉,做事勤謹,便稟報了主人,留在莊院幹活。不久,杜家莊院的四娘子招趙弘殷為婿,生育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二人,杜四娘也成為「昭憲太后」。
《燼餘錄》的記載與之大同小異,還補充說,杜家莊前有一個「雙龍潭」,應驗了這裡將產生兩位皇帝的預兆,因杜太后共生五男二女,宋人還將此作為祝禱多子的吉祥之兆,孕婦坐月子時,父母要送來銀盆或彩畫盆盛的粟稈,上面蓋著錦繡或生色帕子,裝飾著五男二女花樣。
「贅」的含義是「多餘」。(看中國後製圖)
為甚麼把「上門女婿」稱為「入贅」?
《說文解字》對「贅」的含義解釋為:「敖者猶放貝,當復取之也。」「贅」的最初含義與放貸相近,指將錢財放出後再收回。從其字義,亦可看出「入贅婚」與經濟的相關性,貧窮的男子無錢娶妻,只能以自身做「抵押物」,為女家效力。
「贅」的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含義是「多餘」。在古代語中,贅和奴婢常常劃等號,如《漢書》的「數年歲比不登,民待賣爵贅子以接衣食」,註疏曰:「淮南俗賣子與人作奴婢,名為贅子,三年不能贖,遂為奴婢。」意思是,民間遇到災荒時,百姓只能賣兒賣女,給人家做奴僕的叫「贅子」,如果三年贖不回來就無法擺脫奴籍了。
在古代社會裡,「男婚女嫁」的聘娶式婚姻制度占據為主導地位,「入贅婚」只是性別改變的聘娶式婚姻。從這三位亂世梟雄的經歷,可以看到五代至兩宋時期,婚姻觀念改變的一個小小縮影。
責任編輯:伊凡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