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協助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示意圖。(圖片來源:朝鮮官媒)
【看中国2024年10月26日讯】(看中國記者王君綜合報導)朝鮮在金氏家族的專制統治下民不聊生,人均收入則是全球倒數,日前派兵前往俄羅斯支援烏克蘭戰爭,而讓外界好奇其士兵待遇,據推估是朝鮮人均所得的23倍,可說與外籍傭兵平起平坐,然而這些錢恐怕是「看得到卻領不到」。
美國與韓國根據衛星影像研判,朝鮮將陸續派出逾過萬名士兵前往俄羅斯支援烏克蘭戰爭,對此,俄國當局默認,總統普京稱「我們要怎麼做,是我們的事」,同時專家也形容朝鮮此舉已等同讓衝突升級。
根據韓媒報導指出,這次被派至俄國的朝鮮軍人每個月薪資大約2000美元(約6.4萬新台幣),此金額是朝鮮人均所得至少23倍,因此對朝鮮士兵來說,無疑是一筆鉅款。其而俄國所雇用的外籍傭兵月薪介於2000到2300美元,已差異不大。
韓國國防部表示,朝鮮派出的士兵在本質上是傭兵,而並非派遣軍,因為士兵將會身穿俄國軍服,並服從俄軍指揮,無任何作戰許可權,而充其量僅是用來擋子彈的傭兵而已。
根據脫北者稱,雖然朝鮮軍人地位崇高,可是待遇卻慘兮兮,其低階士兵的月薪大約只有新台幣5元,而少校月薪約32元,現今由於海外勞動的收入減少,而造成資金缺口,因此金正恩才派兵赴戰場當炮灰來填補缺口,才可以將俄羅斯提供的薪資賺進口袋,但士兵們恐對這筆高額軍餉「看得到吃不到」。
曾經擔任青瓦台外交安保首席秘書官,目前為韓國「韓半島未來論壇」的理事長千英宇,在日前接受《朝鮮日報》訪問時表示,朝鮮派兵,已意味金正恩將國家命運寄託於俄羅斯身上。
千英宇認為,在朝鮮派兵後,俄羅斯今後在朝鮮要求償還債務之時,就很難拒絕。同時朝鮮方面也會要求俄方提供軍事技術和裝備。他認為比起洲際彈道飛彈或者核武技術,朝鮮更可能會要求俄羅斯提供防空武器、戰鬥機、軍事衛星的相關光學技術、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技術等。
2日,韓國外交部長官趙兌烈出席國會外交統一委員會綜合監查會之時,針對朝鮮派兵援俄一事指出,這終將會威脅到韓國國家安全,因此我們不能夠坐視不管。
韓國:金正恩派「年輕菜鳥兵」遠赴俄烏戰場
據韓媒《News1》報導,24日,韓國軍方多名消息人士表示,韓國國防部轄下的國防情報本部,在近日針對從當地所獲取的影像和情報展開詳細分析,卻發現這些被派至俄羅斯的朝鮮士兵,大部分竟只有15歲以後到20歲出頭。
朝鮮的徵兵年齡是從17歲開始,因此推斷佑許多被逼迫前往俄國的朝鮮軍隊內,有許多士兵是2005年到2007年生的,而這在韓國根本算是未成年。所以,據韓國軍方推斷,這些被派至俄羅斯的朝鮮部隊,很有可能並非已準備隨時上戰場的精銳部隊。
24日,韓國國防部長金龍顯至國會國防委員會接受國政監察之時,針對朝鮮派遣部隊赴俄羅斯一事表示,這些被派往俄國的朝鮮部隊,在名義上是「派兵」,其實是準備遭當成砲灰的傭兵,金正恩把這些朝鮮人民軍士兵,推向了非法的侵略戰爭,並將他們當作砲灰。
金龍顯指出,通常若是朝鮮派兵的話,必須是要維持該國軍隊的指揮體系,且穿上代表自己國家的軍服和掛上代表該國國旗,並以身為該國軍人為榮。然而,這些赴俄國的朝鮮軍人穿的並不是人民軍軍服,而是通過俄軍的軍服來偽裝,且在俄軍的作戰指揮下,根本失去了指揮作戰權,同時必須聽令行事。
俄國批准朝鮮防禦條約 韓國表達「嚴正關切」
日前俄羅斯國會議員一致通過了一項與朝鮮的防禦條約,該項條約規定,若任何一方面臨了侵略,將提供「互相援助」。
在俄國批准與朝鮮的防禦條約之後,韓國外交部在25日表達「嚴正關切」,且再度呼籲莫斯科停止和平壤的「非法合作」。
韓國與美國指稱有數千名朝鮮部隊正在俄國境內受訓,且烏克蘭情報單位在本周也表示,朝鮮士兵已抵達俄羅斯的庫斯克邊界地區的「戰鬥區」。
韓國外交部在聲明中表示,韓國「在朝鮮持續向俄國部署軍隊的情形下,對於俄方批准了俄羅斯-朝鮮條約表達嚴正的關切。韓國政府「強烈地敦促立即撤回朝鮮部隊,且停止非法合作。」
聲明中還表示,「政府將會與國際社會合作,並堅定回應有關俄羅斯與朝鮮的軍事合作,且隨著他們推進軍事合作,來採取適當的措施。」
24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在與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會面之後,指稱部署部隊是一個「威脅超越朝鮮半島和歐洲以外地區全球安全挑釁。」
尹錫悅說,韓國將會重新審視在與俄國的戰爭中,對烏克蘭提供武器的立場,因為韓國長期以國內政策為由,一直都拒絕採取這項行動。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