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數據水分多,令法律如兒戲。(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4年4月2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統計法修正草案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官方稱是進一步防範懲治統計造假,但分析指,造假和腐敗的根源就是中共的體制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數據水分多,令法律如兒戲。
統計法修正草案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
中國財新網4月24日報導,中國《統計法(修正草案)》(下稱修正草案)提請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
修正草案規定,地方各級政府、縣級以上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以及各單位的負責人,不得要求、暗示、引導下級單位或者統計調查對象填報虛假統計數據。同時規定對要求、暗示、引導下級單位或者統計調查對象填報虛假統計數據的相關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並予以通報。
修正草案還規定,地方各級政府、縣級以上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建立健全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制,明確本單位責任主體,依法依規對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行為追責問責。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23日在會上作說明時表示,「此次統計法修改保持現行統計法制度框架基本不變,加強統計監督,加大法律責任追究力度,著力解決統計造假等突出問題。」
康義稱,近年來,統計工作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統計造假屢禁難絕,一些地方和部門數據造假現象突出,少數領導幹部不擇手段搞虛假政績;二是統計監督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在統計監督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夠完善,統計監督有效性有待提高;三是統計違法成本低,現行統計法對違法行為的處罰標準偏低,一些地方和部門對統計違法行為責任追究不到位,處罰處理偏輕,懲治力度不夠。
中國經濟數據的水分肉眼可見
中國國家統計局4月16日發布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按不變價格計算,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都是正增長。
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名詞解釋和計算方法,不變價格是指用同類產品某一基期年份的價格為固定的價格,來計算各年產品價值。按不變價格計算的產品價格消除了價格變動因素,不同時期對比可以反映生產的發展速度。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第二產業是指採礦業(不含開採專業及輔助性活動),製造業(不含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指出,中國經濟去年初在「清零」防疫政策放鬆之後的反彈只是曇花一現,隨後再也沒有起色,但國家統計局給數據兌水已經無所顧忌。按照不變價格計算就很簡單了,一個中學生就可以完成:用今年一季度的數據減去年一季度的數據,然後除以去年一季度的數據,並乘以百分之一百。這樣就可以得出今年一季度和去年一季度(同比)數據變化的比率。結果,無論是總項數據還是分項數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都匹配不了,有的分項數據還是負值,根本不是正增長。難道,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工作人員都是小學生的數學水平?或者說,反正歷年數據兌水已經難以自圓其說,乾脆就「躺平」隨便寫一寫報告了?
中國的經濟數據歷來存在水分,這得到官方和官媒的證實,包括中國前總理李克強也不信任中國經濟數據。
李克強的名字曾被命名一項衡量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克強指數」,該概念最早由英國政經雜誌《經濟學人》於2010年提出。包括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組成,比重分別佔40%、25%及35%。源於李克強在2007年任職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時,認為當地經濟狀況的數據有人為修改痕跡,李克強告訴來訪的美國駐華大使,他更喜歡通過三個指標來追蹤經濟動向: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和銀行已放貸款量,以擠掉統計數字的水分。而中國的GDP數字是人造的不可靠,僅供參考。
中國經濟數據統計的法律與兒戲
美國之音4月24日的文章指出,中國國家統計局早些時候聲言,「統計造假是統計領域最大的腐敗,干擾甚至誤導宏觀決策」,但是與此同時,中國民眾以及中共領導人普遍認為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統計數字富有造假的成分,不可信。中國各地的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主管們也普遍抱怨說,政府部門經常性地、制度性地逼迫他們必須提交符合上級指示的統計數字。統計明顯造假,時常假得連發布統計數字的人都不好意思,這是一種令人發笑的喜劇。但統計數字在中國可以造成眾多人死亡,這又使這種喜劇變得悲催。對觀察中國歷史和研究中國政治的人來說,從今日中國傳出的消息時常有中國網民所說的「悲催」的喜劇色彩。「悲催」是中國網民喜好用的縮略語,意思是「悲慘得催人淚下」。
日本主要報紙《讀賣新聞》4月23日報導說,「中國共產黨政權正在著手對統計法進行重大修改。對於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存在不少主要是來自海外的質疑聲音。當局力圖通過嚴厲處罰來提高其統計數字的公信力,但實際效果將如何尚不清楚。」
報導指出,本應監督統計欺詐行為的國家統計局本身也有造假的先例,其中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和青年失業率,目前尚不清楚最新的法律改革是否有助於阻止欺詐或恢復海外的信任。
對於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存在不少主要是來自海外的質疑聲音,而中國國內的質疑聲音之所以不多,可能是因為北京當局已經把對官方數字的質疑視為危及中共的所謂國家安全,並通過國家安全部發出威脅,聲言要對質疑者嚴懲不貸。
路透社4月23日報導說,在人們對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數據的可靠性表示懷疑的背景之下,中國將修改統計法,以打擊持續存在的數據欺詐行為。「長期以來,分析師一直對中國數據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特別是在政府試圖化解市場對經濟增長長期放緩的擔憂之際。政府多次表示一定要調查和懲罰官員偽造經濟數據或干預統計工作的行為,以幫助提高數據質量。」
在許多中國問題觀察家和分析家看來,「政府多次誓言要調查和懲罰官員偽造經濟數據或干預統計工作的行為」信息量超大,因為這種多次誓言令人想起北京當局多次誓言打擊腐敗,但當局發布的信息顯示腐敗官員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貪污數量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