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明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文學家,是人稱「四絕」的全才。(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文壁(1470~1559年),字徵明,後更字徵仲,中年後以字行。因先世為衡山人,別號衡山居士,又號停雲生。明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文學家,詩、文、書、畫俱精,是人稱「四絕」的全才。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或稱「吳門四家」、「吳門四傑」),繼老師沈周之後成為吳派的領袖。與唐寅、祝允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才子」,名重當時。
才情滿腹 仕途不順
文徵明出身官宦世家,家學淵源。父親是溫州知府,叔父為右僉都御史。但文徵明和很多自幼聰穎、天賦異稟的著名書法家不同,他幼時較愚鈍、口齒不清。及長卻越發聰慧,記憶力甚佳,每日能背誦許多詩文。19歲為諸生時,曾因寫字不佳被列為三等,不得參加鄉試,故發奮學習書法。
20歲時拜沈周為師,師生情感甚篤。得老師傾囊相授,書畫造詣日深,逐漸嶄露頭角。文徵明一生都非常尊敬沈周,成名後也一直認為自己在繪畫上的成就無法超越老師。
不過,文徵明雖有滿腹才情,仕途卻極不順。他自26歲起應試,9次皆名落孫山。一直到54歲時才受刑部尚書林俊、工部尚書李充嗣推薦,被授予位卑俸微的翰林院待詔。又因盛名之累,遭同僚嫉妒和排擠,據聞有人言:「我衙門中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耶?」因此萌生辭意,多次請辭。57歲辭官回蘇州定居,致力詩文書畫創作。
突破「台閣體」 自成一家
「台閣體」指的是盛行於明代初年的文學創作風格。台閣主要指當時內閣、翰林院,又稱「館閣」。明成祖永樂至明英宗天順年間社會承平,詩壇出現以內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為代表的「台閣體」,多為歌功頌德的題贈、頌聖、應酬之作。
書法方面,當時著名書法家沈度和弟弟沈粲「二沈」是趙孟頫復古之路的追隨者。婉麗端雅的書風深受明太宗賞識,讚譽為「我朝王羲之」,聲名大噪。帶動迎合帝王喜好,俗媚飄逸、結體方正、大小統一、千篇一律的「台閣體」書法。又因科舉制度的規定,加強其發展,蔓延朝野,直至清代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文徵明和祝允明、王寵是明代中期著名書法家。因為生長於吳中(江浙蘇州一帶),合稱「吳中三家」。他們在繼承趙孟頫書法的同時,又探究古法精髓,直追魏晉和唐宋,基本功深厚,楷書、行草俱佳,突破「台閣體」的束縛,展現各自風貌。
文徴明的書法溫文儒雅、風格穩健。圖為〈倪賛像題跋〉。(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文徵明的書法溫文儒雅、風格穩健,法度謹嚴又意態生動。兼善諸體,以楷書、行書為最,尤其擅長小楷,公認明代第一。最初由學蘇軾的字入手,再跟隨啟蒙老師——祝枝山的岳父李應禎學習。李應禎宗歐陽詢,將所學傾囊相授,見其蘇體字風格,鼓勵他創新:「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其後文徵明遍習名帖,自成一家。
行書由趙孟頫入手,專法晉、唐。中年後以「二王」為本,融匯歐陽脩、蘇軾、黃庭堅等書法大家筆意,秀麗遒勁。傳世書跡包括〈滕王閣序〉、〈赤壁賦〉、〈離騷〉、〈醉翁亭記〉、〈漁父辭〉、〈北山移文〉、〈西苑詩〉等。
品格高尚 得到善終
文徵明品格高尚。他曾說:「人品低下者,畫品更見卑下。」一生不說人非,也不喜歡聽人談論他人的不是,總能巧妙的引開話題,使想說的人說不了。
正德七年(1512年),寧王朱宸濠慕文徵明之才,屢次聘請他做官。又派使者帶寧王書信和金幣登門拜訪,文徵明藉口病重不起,亦拒收金幣。後來,寧王叛亂被殺,大家都很佩服文徵明高潔自持又有遠見。當時的奸相嚴嵩也曾備厚禮來訪,想要籠絡文徵明,但他不受禮、不回拜、不懼權勢,令時人敬重。
文徵明晚年名震一時,求購書畫者絡繹不絕,將門檻都踏破了。80多歲還能寫小楷,90歲時為人書寫墓誌銘,還沒寫完,就「置筆端坐而逝」,得到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