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9日,北京兩會期間(圖片來源: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3月10日訊】最近中國召開「兩會」,海外中文媒體關注的熱點是取消了總理在會議閉幕時的中外記者招待會。對於經濟問題的關注幾乎都集中在房地產業的崩盤,認為中國政府沒能為陷入困境的中國經濟找到出路。其實,所謂「出路」就在習近平提出並被海外中文媒體略帶譏嘲談到的「新質生產力」。此時此刻,美歐認為本國市場正在經歷第二波「中國衝擊」,並因地緣政治高度複雜化的原因,都將中國商品衝擊提高到國家安全層次上來認識並加以防範。
新質生產力是對綠色科技產業的外延擴張
世界上從無不破的房地產泡沫。從20世紀中葉以來,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房地產危機發生過200多起,包括日本與美國在內的所有房地產泡沫都破裂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當然也不會是個例外。胡溫時期努力支撐沒破的房地產,習近平又撐了十年,由於他有了第三任期甚至可能第四任期,房地產泡沫的「擊鼓傳花」遊戲玩不下去了,因此,在爭論與地方財政告急聲中,他選擇了支持李克強任內推出的《中國製造2025》,這是一個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定下方向的宏觀指導計畫。
2019年中美貿易戰後,中國政府被迫放棄《中國製造2025》,但很快成立了規模為210億美元的「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對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電力裝備這三個領域、曾被《中國製造2025》計畫列為重點的10個尖端行業進行投資。2023年中國出口的電動汽車、計算機晶元和複雜機械等產業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就是這類投資的成果。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出口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佔出口總值的58.6%。其中,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
不過,這「新三樣」對國際市場帶來的衝擊之大,引起歐美國家高度警惕,為了保護本國的同類產業,正在謀求高筑貿易壁壘。
西方高度重視中國的綠色科技崛起
今年2月,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Bertelsmann-Stiftung)發表一份題為《綠色科技德國製造》(Green Tech made in Germany)的調查報告,該報告通過統計相關專利數量,比較了美國、歐盟、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過去20年間綠色科技的發展。報告指出,過去20年中,中國已崛起為一個在綠色科技領域領先的國家,這體現在所獲得的高質量專利數量上。過去5年,中國在這一領域的「世界級」(獲得引用多、頒發國家的數量多)專利從11000項增加到了37000項。與之相比,德國2022年的世界級專利數為近10000項。
該報告指出,自2017年以來,在幾乎所有被調查的10個綠色技術領域中,中國的技術水平都有了明顯提升。這10個領域包括新能源、能源存儲、氫燃料經濟、節能機械、高效生產、環保材料和回收利用等。近年來,中國政府將電動汽車、電池技術和新能源這「新三樣」定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它們將取代房地產建築業在經濟中的突出地位。此外,智慧工廠、高鐵技術、電池回收等領域也是政府支持的發展重點,未來有可能進軍並試圖佔領國際市場。
歐盟正在考慮設置國家安全壁壘
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的製造業產值佔全球的31%,商品出口佔全球的14%。中國被納入新質生產力的類別是電動汽車、計算機晶元和複雜機械領域,這些產業價值更高,對技術領先具有更加核心的意義。美歐政府對中國產品設置安全壁壘,主要是針對這類產品。
歐盟於去年推行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目前已有11個歐洲國家加入了抵制中國科技公司華為和中興網路設備的行列,拒絕在5G電信網路採用這兩家中國公司的產品。目前歐盟正開展對中國電動汽車補貼的調查,考慮是否應該對其徵收關稅或實施其他進口限制,包括執行歐盟的碳調整機制。
針對比亞迪和華為計畫分別在匈牙利和法國開設工廠,總部位於英國的人權組織香港監察(Hong Kong Watch)今年1月18日發表了一份報告,揭示了華為和比亞迪與中共政府的聯繫,指出比亞迪和中國軍工生產也有一定的關係,強調這兩家公司被允許在歐洲設廠將引起道德和安全問題。
美國的「小院高牆」正在擴寬增高
如果說歐盟目前對比亞迪、華為設置國家安全壁壘還在準備之中,美國針對中國的「小院高牆」正在擴寬增高。
發展電動汽車是拜登政府推行產業政策以求在與中國競爭中獲勝的重大舉措。2022年美國國會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專門撥出3690億美元用於發展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產業。該法案為美國企業提供每輛電動汽車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同時規定享受補貼的車輛中不能包含中國生產的電池組件或關鍵礦物。此外,中國汽車進入美國除了需要繳納2.5%的常規進口關稅外,還需額外繳納特朗普對華加征的25%的關稅。
中國在2023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比亞迪在2023年第四季度首次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銷量最大的電動車企。針對這波強大的新銷勢,拜登於3月初命令美國商務部針對海外產汽車軟體開啟一項調查,公告中明言:「中國的政策可能會讓他們的汽車湧入我們的市場。我不會讓這種事在我的眼皮底下發生」,調查的理由是「來自中國的聯網車輛可能收集有關美國公民和基礎設施的敏感數據,並將這些數據傳回中國,……可以遠程訪問這些車輛或致其失靈。」
拜登政府於2022年和2023年兩次發布打壓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行政令,都宣稱其目的是為了防止中國利用美國的技術開發可用來對付美國的尖端武器。拜登政府最近還宣布,為了保障美國港口的網路安全,將撥款200億美元在本土生產起重機,用其代替中國製造的起重機。3月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引入《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的應用軟體威脅法》和《保護美國人數據免受外國對手侵害法》,這兩項法案要求涉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中國應用程序TikTok盡快與其母公司字節跳動剝離,並禁止相關數據代理商向外國對手或外國對手控制的實體出售美國敏感數據。
第二波「中國衝擊」被視同商戰
在《「中國衝擊」將再次席捲世界》(WSJ,3月4日)一文中,作者比較了本世紀初美國面臨的第一波中國商品衝擊與目前第二次中國衝擊的不同。第一波衝擊形成之時,正逢中國打開大門歡迎西方,對美國的衝擊主要是生活消費品(鞋帽服裝玩具傢俱箱包等),這些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在1999年至2011年間導致美國200多萬人失業,但提高了美國人的消費能力,降低了美國的通脹。與本世紀初不同的是,西方世界現在將中國視為主要的經濟對手和地緣政治對手,這一輪中國衝擊直接關係到美國的產業安全,因此美國歐洲日本正將此視為一次新型商戰。
中國為適應歐美綠色經濟的需要,打造了一個產品主要對外的綠能科技行業。但可能低估了西方國家保護本國產業競爭力的決心。習近平的新質生產力是在為中國經濟找出路,但這條出路的通道正開始變得日益狹窄。華為與比亞迪目前遭遇歐美抵制,預示著中國製造在這兩大市場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