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偶遇的兩人,早已陰陽兩隔。(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李道古出遊虢川,他在回程途中遇上熟人鄭馴的車隊,兩人相互問好,一同返鄉,卻絲毫不知道眼前的友人早已不在人世。
死後世界真實存在?古人出遊遇見已故好友
唐朝時期,某一鄭家子弟為四兄弟,分別為鄭馴、鄭駉、鄭驥、鄭騊,其中鄭馴為進士,在門下省擔任典儀一職,位列三十五。因為鄭馴、鄭騊兩人紛紛取得功名,因此從民間百姓到身處高位的縣令,都對他們十分佩服。鄭馴與渭橋的判官老高交情甚好,經常到他那兒尋求幫助。某一天,對於來訪的鄭馴,老高做了一道鱠魚料理招待他,沒想到在當天晚上,鄭馴突然罹患霍亂,不一會兒就死了。由於正逢夏季,遺體的保存不易,老高只好先行替他準備後續事宜,器皿與馬匹通通細心備妥,在器物上取名為「鷹兒」與「鶻子」,至於青色的馬兒則取名為「撒豆摠」,安排了隊伍將鄭馴的遺體運回鄭家位於華陰縣南方的一處莊園別墅,花費了十幾天才將其送回。
那時有一個人叫李道古,他與鄭馴互相認識,事發時人正在虢川漫遊,並不知道鄭馴的死訊。後來他在回程的路上,看見了一支車隊從北方靠近,車馬與隨從的數量相當驚人,他定睛一看竟然是熟人鄭馴的車隊,兩人見面互相問好。李道古非常好奇不過不見半個月,為甚麼鄭馴會帶著這麼多的行囊出遊,鄭馴面露喜色地說是渭橋的老高替自己準備的,對其安排表示表謝之意,接著讓兩個分別叫鷹兒與鶻子的童子與李道古拜見,又介紹自己身下的馬兒名為撒豆摠,讓李道古不禁相當羨慕,鄭馴則說只要好好勤修美德,就不是甚麼難事。
後來兩人一同騎馬並行,當他們抵達野狐泉,李道古想要與鄭馴在那兒吃飯,但鄭馴表示家園近在咫尺,直接就通過了那裡,不打算停留。當他們繼續前行,來到華陰岳廟的東邊時,鄭馴對李道古作揖道別,說自己要從小路返家,李道古本想繼續與他同行到縣城,但被對方婉拒,堅持不通過岳廟,於是就此分別。李道古繼續獨自前行,回到了縣城,他向縣中的官吏詢問長官們的下落,才知道大部分都去慰問鄭三十四郎了,讓李道古感到困惑,才知道鄭三十五郎,也就是鄭馴在月初時死於渭橋,昨天晚上靈柩才運回家中。他一開始以為是玩笑,便說自己不久前才與其同行歸來,但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不能亂說,對此錯愕的李道古立刻騎馬趕往鄭家的莊園,途中遇上縣城的許多官員,剛好從鄭家慰問歸來,才知道鄭馴真已不在人世,久久不能說話,害怕自己會因此大禍臨頭。
據說後來在京城人聲鼎沸的鬧區,也會不時出現鄭馴與其車隊的身影,與李道古遇見的描述並無二致,只是不再見到他開口說話,多了違和的沉默。
(事據《河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