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臘月門,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圖片來源:Pixabay)
北方的鄉下,一進臘月門,人們便開始忙年啦。殺年豬,做豆腐,擦蘿蔔絲,撈飯,蒸饅頭、年糕……一天天年味漸濃。鄉裡人的習慣是,年貨一定要囤的儘量的多而豐富,預示著新的一年財源滾滾,諸事圓滿。
掃灰
二十四是除塵日,意為除塵迎新,我們當地把除塵叫「掃灰」。「灰」即灰塵,暗含晦氣之意,掃灰就是清除塵垢,掃除晦氣的意思。所以,不管誰家怎麼乾淨,這個過程是絕對少不了。
鄉間的掃灰比較繁瑣且很勞累,屋裡屋外,院裡街上,連儲物的廈子也不落下,半天都忙不完。最累人的是屋裡,從臥室到客廳,再到廚房,邊邊角角,犄角旮旯都不能漏掉。碗櫥裡常年放置的碗碟也要清洗,因為祭神擺供品得用,正月客人多時也得用。打掃的越徹底,越意味著貧窮、疾病和破敗等霉運都將遠離。
人們清理著外面的環境,也注重內心的清理。所謂內心純正,外邪不侵。像疫情的大爆發,讓不少人看清了瘟疫的原因,是這個招禍的邪靈。鄰居老徐是平時愛看報的村幹部,他就曾嚷說:「這報紙真不能看了,淨瞪眼說瞎話。」
人們都在內心清洗著邪惡的毒素。不過,掃灰更主要的,是對神佛的禮敬。
在古代,每到臘月都要舉行祭祀,合祭眾神。民間祭神習俗雖然一直存在,卻沒有正信的內容了,這是中共的邪惡,也是今天中國人的悲哀。
貼春聯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民間有桃符能避邪驅惡鬼之說,故有新年掛桃符於門楣的習俗。周朝,人們將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寫在桃木上,以驅惡鬼。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於桃符上寫下「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最早的春聯。紙的出現,替代了桃木,人們在紙上書寫春聯漸成風俗。至明,寫春聯開始盛行。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新年家家必須貼春聯。正月初一,他微服巡查,看看家家戶戶貼著火紅的春聯,甚是欣慰。當看到一家沒貼春聯,問主人為何不貼,主人是殺豬的,正愁沒人寫呢,朱元璋要來紙筆,略一思索,一揮而就,上聯是「雙手劈開生死路」,下聯「一刀斬斷是非根」。眾人拍手稱讚,屋主人千恩萬謝,不知題聯的竟是當朝皇上。時至今日,新年貼春聯的傳統從未改變。
遺憾的是,現在的張貼春聯,已經沒有過去那種莊重,內容千篇一律,格式大同小異。一概的是「發福生財地,堆金積玉門」,年年如此,散發著濃厚的銅臭氣。人們追求一切向錢看,大家都從市場買,賣者為賺錢,買者只圖方便。貼春聯成了一種程序,乏卻靈性,內容上,除了發福生財的獻媚之詞,就是鶯歌燕舞的歌頌,喪失了一種氛圍和喜氣,更別談對神靈的敬畏了。
我小時,過年的春聯多是我和兩個哥哥一起寫。兩個哥哥都有文采,很多都是你編一句,我編一句,即慮及自家環境、心願,又合了心情,有時,還會為一個詞辯論一通,我詞兒少,編不好,只能寫些禽畜倉房的內容,真是一件樂事。鄰家的叔伯也拿來寫,我們也依照各自家庭寫。初一拜年,我們一群孩子,堡子裡挨家挨戶地串,讀春聯,成為我們過年的一個內容,煞是有趣。
對屋的大媽把我寫的「金雞滿架」的雞窩聯,貼到碗櫥上,讓我們拜年的小孩笑聲不止。我說大媽:「今年可不愁沒雞吃啦!」大媽看我們異樣的表情,問:「貼的不對?」更可笑的是,堂姐夫竟把豬圈的「六畜興旺」,貼在供祖宗的宗譜上面,平時遭了我們不少「罵」。
回憶曾經的過年,那麼有趣,充滿親情,令人留戀。而今,再無自己寫春聯的了,即便市場上各式各樣的春聯如何漂亮,已經沒有人關注了。春聯的神性失去了。
民間一到臘月便開始忙年,其中包括:殺年豬、蒸年糕……。總之,年味是一天天濃了。(圖片來源:Pixabay)
放鞭炮
燃放煙花爆竹,跟貼春聯一樣,也是驅邪除惡,迎春納福,這種傳統,歷史也很悠久了。但中共卻怕的要死,不時發布禁放令,疫情時期,更是變本加厲。之前為迎接冬奧會,恨不能滅盡人間煙火,大年夜,警察在村口、公路上巡視,抓特務一般,緊緊盯著一個個民居。年過的從未有過的冷清、淒涼,哪有年的氣象。膽大的年青人,把煙花搬到河邊放,遠遠地觀看,抓不到「兇手」的警察像個無頭蠅,開著警車順著公路亂竄。
經歷了瘟疫,人們似乎變得不那麼溫順了,政府不讓放,就放。家家買,多多的買,人們要把多年的鬱悶炸光,把邪靈炸淨,送走瘟神,想必光彩奪目、燦爛輝煌的煙花會在神州大地處處綻放。
人心在改變,年俗在改變,神性的回歸,正讓我們的節日變得韻味無窮。
(本文來自秦漢〈散文:年俗〉。此文經過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