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底,北京(圖片來源: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2月31日訊】歲末之際,總會產生時光易逝的滄桑感,嘆歲月蹉跎,對來年也有所期待。
特殊的時間節點,賦予人們儀式感,這兩天,已有多家新聞媒體推出2024年新年獻詞。
溫暖與陽光,詩和遠方,希望與美好,奮進與豪情,堅持與不惑……目之所及,皆是美學語言的高頻使用、多主體的話語狂歡。
撲面而來的,照舊是一種情懷過剩的氛圍。
或許歷經時光打磨,自己變得粗糲不堪了,時常希望被某一篇新年獻詞所感動。
奈何看到的篇目,往往不及新年第二天,即幻化為文字廢墟。
今夕更甚,不管這些連篇累牘的獻詞,如何揣度大眾審美,堆砌情懷辭藻,比拚金句段子,鮮見喚起廣泛的情緒共情、認知共情,反倒讀出一種虛矯浮飾。
倘若拋開政治正確不談,當下此際,時局艱虞,民生艱困,應是不爭的事實。
沒過上多久的好日子,不奢望更好,安於苟且便知足,但將來會何去何從,當是多數國民關切且必須直面的現實邏輯,亦應是新年獻詞的行文邏輯。
獻詞文本傾向於情緒動員,以求得共情效果。億兆斯民,最缺什麼、最怕什麼、最盼什麼,新年獻詞當讀懂和體現民心,與受眾有所觀照與共鳴。
而揆諸現有詞篇,以聊以自慰的嬌矜,貌若深有寄許,實則近於合法嬌喘,終歸無涉現實。
這些獻詞篇目,熱衷以精巧的宏大敘事,勾勒一個含混且可容身的未來,希望讀它的人不要糾結於現實「小我」,讀它的人卻看到虛妄,近乎獻堵與獻醜。
獻詞從大眾共鳴的發生器,退化為媒體小眾的呻吟,甚或是孤芳自賞的美篇競賽,徒增平凡如你我者在大時代面前的無力感。
使勁兒摧殘智商、愚弄情商,尚不及廉價的心靈麻福散,反倒誘發一種社會焦慮,催生普通人被大時代拋離的倉皇。
在最為緊迫、呼之欲出的社會共識問題上,「人人心中有,篇篇獻詞無」,受眾自然避之唯恐不及,遑論「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