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評級展望至下調負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2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12月5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中國評級展望至下調負面,主因是中國的財政和經濟風險。地方政府債務成為經濟發展道路上的「炸彈」,房地產市場的萎縮也給中國經濟帶來金融風險。
穆迪將中國評級展望至下調負面
12月5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宣布下調中國的評級展望至負面。穆迪在公告中稱,評級展望下調是因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政府和公共部門將需要為地方和國有企業提供更多金融支持,這為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狀況構成了重大風險。
穆迪也確認了中國的評級為A1,並表示預計中國2024年和202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長率將達到4.0%。
穆迪稱,評級展望調整還反映出與結構性和持續較低的中期經濟增長以及房地產行業持續縮減規模的相關風險增加。
穆迪曾經在2017年將中國的債務評級從Aa3下調至A1,並同時將評級展望由負面調整為穩定。標普全球評級和惠譽今年分別確認中國長期債務評級為A+,展望穩定。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10月底批准四季度增發國債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今年赤字率料從3%提高到3.8%左右,而包括瑞銀、中金公司和開源證券等機構預計,2024年的財政赤字可能設在3.5%或以上。
此前,中國很少突破3%的財政赤字率,僅在2020年因疫情將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當年併發行了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但沒有納入赤字管理。
對穆迪作出調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的決定,中國財政部回應稱,「感到失望」。
中國財政部感到失望的理由:中國宏觀經濟持續恢復向好,預計四季度經濟將保持回升向好態勢。地方隱性債務規模逐步下降,風險得到緩釋;另外,房地產市場下行給地方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帶來的影響是可控的。
中國的巨額隱性債務問題已到緊要關頭
沒有人知道中國隱性債務的實際規模是多少,但是在過去一年裡,有一點已顯而易見,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已難以為繼。經過多年無節制的借貸和支出,全國各省市積累了巨額隱性債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和華爾街投行估計,中國全國尚未償還的表外政府債務總額約為50萬億元至80萬億元。
其中,包括數千個所謂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公司債券。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舉借了資金,用於修建道路、橋樑和其它基礎設施,或為其它支出提供資金。
目前,北京當局正試圖防止地方政府債務違約潮的出現,以免破壞金融業的穩定。因為中國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正在對抗通縮壓力,而一旦陷入通縮,地方政府將更加難以繼續支付債務利息和本金。
《華爾街日報》12月5日報導,經濟學家稱,隱性債務中有很大一部分問題特別嚴重,違約風險很高。中國獨立信用研究公司YY評級(YY Rating)創始人姚煜說:「一旦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違約,情況會很容易失控。」
根據萬得(WIND)數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券佔中國國內公司債券市場的近一半,如果許多投資者和債券購買者退卻,違約可能會扼殺其他借款人的融資。
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信用分析師Chris Yip表示,在很多經濟較弱的地區和省份,都已看到瀕臨違約以及在最後一刻匆忙償付公債的情況。Yip稱,這引起了政府的更多關注,以幫助緩解這些緊迫的流動性問題。
中國的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發行再融資專項債券,以此來置換部分表外債務。
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中國研究部主管Logan Wright表示,「這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重組計畫,而是一個再融資計畫。債務置換令地方政府債務的大部分問題依然遺留在那裡」。
榮鼎的報告稱:「市場仍應關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的近期違約風險和由此產生的金融風險的擴散。」
12月4日,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強調,「主動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重大轉型,戰略上,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策略上,弱化房地產市場風險水平......維護房地產市場穩健運行。」
潘功勝並表示,在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方面,央行將會同有關部門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存量債務風險,必要時對債務負擔相對較重地區提供應急流動性支持。
中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長期以來,房地產業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四分之一,為成千上萬的企業和員工提供了生計。二十年來,房地產業取得了令人炫目的增長,但在爛尾樓遍地和房地產市場萎縮的背景下,大型房地產集團(恆大、碧桂園等)的債務困境正加劇購房者的不信任。
為了重振房地產市場,刺激市場活動,北京當局近幾個月加大了對房地產行業的支持力度。但結果仍無定論。房地產危機是經濟復甦的一大障礙,它影響了實現政府設定的2023年「5%左右」GDP增長目標的能力。
而如果不修復勞動力市場和消費者信心,中國很可能無法恢復國內房地產市場活力。但要改善消費者信心並提振勞動力市場,還有賴於更加健康的房地產行業。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持續呈現出不均衡狀態。日前發布的中國11月份官方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凸顯了這一點,雖然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略有上升,但製造業和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都進一步下降,其中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甚至跌破50點的榮枯分水嶺,為今年以來首次。
對於製造業來說,部分問題來自外部,11月份新出口訂單分類指數下降0.5個點,至46.3,回落至7月份觸及的年內低點。
特別是在服務業,疫情時期消費者信心、借貸和就業前景的崩潰仍是經濟復甦的巨大障礙。自2021年9月以來,服務業和建築業PMI就業分項指數平均較之前五年均值分別低1.4和4.3個指數點。
根據諮詢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數據,中國2023年的名義家庭收入增長率僅為6%左右,而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1年的年增長率約為9%。消費者信心和借貸水平仍遠低於疫情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