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兒童醫院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爆滿。(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3年10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木子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各地支原體肺炎感染傳播加劇。北京支原體肺炎感染11月將達到高峰期,據報,很多孩子多因醫院用藥無效後家長自主換藥,不少北京網民直指這波所謂支原體肺炎就是新冠(Covid-19)病毒,有意「偷換概念」。
據《新京報》報導,近日,中國多地醫院出現較多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以兒童為主。北京每年8月到12月是肺炎支原體感染高發期,一般在每年11月左右達到高峰。
北京市疾控中心10月12日發布消息表示,肺炎支原體是北京地區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體,也是引起北京地區秋冬季肺炎高發的主要病原體之一。肺炎支原體分為Ⅰ型和Ⅱ型共2種亞型,目前北京市主要流行亞型為I型。
據界面官方媒體號「每日人物社」20日報導,北京這一波支原體肺炎的流行中,更多被感染的是兒童。10月17日,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裡,排隊看病要4個小時以上,到處是一模一樣的吊水瓶,很多孩子手上都插著滯留針,因他們年齡小,滯留針可以讓他們免受多次打針的痛苦。
該醫院當日看病最小的孩子僅幾個月大,打著頭針,不時啼哭。最大的孩子也就只有10來歲。北京這波支原體肺炎的特點之一,是很多家庭都經歷治療無效到換藥過程。有的家庭眼看著現有的用藥效果不明顯,自己作主決定換藥,但這種做法有很大風險。
80後北京媽媽如薇的兒子第3天燒到40度,咳嗽越來越嚴重。如薇很焦慮,她在網上瀏覽一些支原體相關文章後決定給兒子換藥,打算用多西環素代替阿奇黴素。問醫生時醫生說可能會導致牙黃,如薇回答,「命都快沒了,牙齒黃不黃的有什麼關係?」
針對官方支原體肺炎的說法,不少北京網民說,「新冠就新冠,還肺炎支原體,偷換概念,新冠等於白肺,白肺等於新冠。」「頭一次聽說把新冠病毒說的這麼清新脫俗的,當老百姓都是傻子哪?」「賊性不改!」「換名字了,以前叫新冠,現在叫什麼不知道,以後還沒定,反正都是發燒咳嗽」。
北京兒童醫院,今年全是支原體肺炎的孩子,希望病毒趕緊消失吧,願每個孩子無病無災,快樂成長! pic.twitter.com/YjORXykoU1
— myh (@myh4103) October 18, 2023
據報,不僅北京,目前中國各地因支原體肺炎前往兒科門診和兒童醫院就診人數超越往年。如「上海黃浦」近日發文,「7月以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收治支原體肺炎患兒近400名,與往年相比,佔比翻了一番。」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珠江新城院區發熱門診日接診量破1000例。重慶某三甲醫院兒科主任崔郝寒稱,「這個感染每年都有,但是近兩年更多了,今年在兒童當中的發病率更高。」
有兒童支原體肺炎燒成白肺。據《環球日報》20日報導,近日深圳一名7歲女孩出現高燒不退、劇烈咳嗽的症狀,第四天被家長緊急送至醫院,經過CT檢查發現她感染了肺炎支原體,肺部已變成了「白」肺。經醫生檢查,女孩整個右肺大部分已變成了白肺狀,肺部存在病灶。
對此,有微博網民提出質疑,「新冠肺炎嚴重者是白肺,現在的支原體感染也是白肺,支原體年年有,怎麼今年這麼嚴重呢?」「為什麼大部分救人治病醫生會認為新冠只是大號感冒了,是病毒太狡猾了還是宣傳給力呀?」
中國官媒宣揚這波所謂的支原體肺炎感染的同時,不少網民喊「三陽」「四陽」。
大陸網民「貪普橢戰00」質問,「誰誰是誰?真正的名字?感染什麼病,說出來,為什麼不直接說出來,遮遮掩掩的?你公平公正的報導出來,人們不會恐慌,你遮遮掩掩的報導,反而更加造成人們的恐慌情緒,除非你的目的就是要人們造成恐慌!」
不少微博網民表示自己「三陽」了,「三陽直接失聲」、「又陽了,應該是三陽了,渾身酸痛,嗓子干疼,頭疼,又冷又熱」、「一陽,甲流,支原體,一個都沒躲過,次次都是第一波發燒,希望到明年考試真的不要再發燒了」、「疑似三陽,眼睛看不清、喉痛、鼻塞」。
不少網民稱自己「四陽」了,「我四陽好了一直咳有痰但不濃,是怎麼回事?」「服了,四陽了?反正沒有試劑也不測了,有啥症狀按啥症狀治吧!」「身邊已經有不少的人咳嗽厲害,不知道是不是支原體感染,還是新冠四陽。」「我快死了的一天…睡了一個上午,渾身酸痛喉嚨刺痛,我真四陽。」「關於我四陽之後被抓去線上看中醫,確診傷到了內臟,確實姐真的覺得快死了,好好讓我活著吧,求求了!」
中共國席捲「支原體肺炎」多個城市,傳染性強,醫院病房全滿,醫院門診量已經到了1800—1900/天,很多孩子出現「白肺」,甚至肺壞死。 pic.twitter.com/ffKQBEM4cJ
— 真相傳媒 (@TruthMedia123) October 22, 2023
望家人們提前做好支原體肺炎預防措施🙏 pic.twitter.com/JMqynAH9gK
— myh (@myh4103) October 21, 2023
支原體肺炎武漢又一次大爆發,都是一邊作業一邊打針,造業的娃。 pic.twitter.com/cxnURmd6ry
— myh (@myh4103) October 1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