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中心建築。(攝影:李松兒/看中國)
最近,英國中部的伯明翰市政府出現財政危機,還把情況形容為「實質上破產」。伯明翰是英國的第二大城市,作為需要承擔大量公共責任的市政府破產,難免會引起各方面的關注。
這樣的事在英國也不是第一次。幾個月前,西南地區的小城沃金(Woking)市政府也宣布破產,情況比伯明翰更嚴重。資料顯示沃金市政府的財政赤字高達12億英鎊,比剛宣布破產的伯明翰市的7.6億英鎊赤字還高出了超過57%;人均赤字負擔也比伯明翰高出28倍。
發生這樣的事件之後,市民的生活卻似乎一切如常。幾星期前,曾經去沃金探朋友,感覺不到有什麼異樣,市政府及商場繼續舉辦週末的活動。朋友住在沃金市政府有份參與建設的出租房屋,也沒有特別的憂慮。租約期滿之後如果要加租,作為業主的市政府也只能根據租約的規定,每次調整租金不能多於百分之五。
市政府出現財政虧損,影響還一定是有的。估計兩個市政府都必須重整公共財政方案,會削減一些政府僱員的崗位,推出一些節約措施,縮減一些市政服務,圖書館、泳池的開放時間會縮短,掃樹葉的頻率可能會減少,一些不迫切的開發項目也可能會延遲上馬。
有某些服務可能需要調整收費,也有可能要調整市政稅水平。但這還需要說服市內居民。更何況大家都懂得比較,如果引致負稅較重的高收入階層或商業機構遷離,加稅的作用可能會適得其反。作為已經確立的人民基本社會權利,醫療、教育、社會福利服務都不會受影響,中央政府也難以袖手旁觀。
市政府出現財政困境,是現代民主社會公共行政體系經常出現的現象,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在美國,近60年來,縣一級政府的破產個案已經接近500宗,最矚目的當然是1994年加州橙郡的破產事件。橙郡(Orange County) 位於美國最富裕的加州地區,1994年出問題時,當地的人均年收入高達7萬美元,著名的加州迪士尼樂園就在那裏。當年宣布破產,是因為地方政府以公債作抵押,套取大量現金投資於高風險的衍生性商品及債券,結果出現了16.9億美元的虧損。
橙郡政府當年是在已經無法按期兌現債券的情況下當機立斷宣布破產,不繼續硬挺,不讓債務情況惡化。這做法正好顯示民主社會的公共財政透明度高,監督機制健全。事後,橙郡政府的領導人也要承擔責任,有人被刑事追究。破產也沒有嚴重影響橙郡的市政及基本服務如常營運,當地人民生活沒有受到大影響。幾年之後,一切便回復正常,公共財政也轉虧為盈。
要在這裏介紹這些市政府破產的案例,是想說明在民主社會制度下,公共財政高度透明,市政府經營不善是無法掩飾的,唯有採取補救手段。正因制度完善,就算真的有市政府破產,也不見得會是世界末日,甚至連引起恐慌都不至於。
認識了這幾個個案,也當明白部份中國人民對於伯明翰市宣布破產興高采烈,是何等愚昧無知。中國人這種看到其他地方出現負面消息,便忙不迭奔走相告,甚至大事慶祝,又說「中國的地方政府不會宣布破產,證明中國體制優越」,或者「中國一定會贏到最後」之類的說話,又是何等的可笑。
幾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令更多中國人可以親身去海外旅遊看看,把子女送往外地留學,又可以透過各種資訊途徑知道更多。但為什麼這些對中國人的盲目無知好像完全沒有幫助?魯迅曾經說過,中國人見到別人比自己好,不一定會發憤追上,反而會樂見比自己好的人被拉低。這種近乎具有民族普遍性的膚淺,究竟幾時才能有所改變?對美國911恐襲事件、對日本福島的核電廠事故、對台灣的地震、到現在伯明翰市政府破產事件,20多年來,中國人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態與丟人的反應,為何始終沒有改善過?
英國沃金市及伯明翰市政府的財政危機,無論從規模上、嚴重性、以致長遠的影響,相對於過去十多年不斷惡化的中國地方財政危機,其實只是小巫見大巫。這兩個英國城市,或者以前的美國橙郡,市政府就算破產,都不會出現銀行存戶不能取回自己的存款。
中國大陸沒有市政府會宣布破產,不是因為他們財政健全,只是制度的不透明、官僚的絕對權力不受監察、加上人民的無知與無力,令政府可以不斷掩飾,不斷拖延。但拖延的結果是一直都未有改善,不能像當年橙郡政府般當機立斷,煞止債務進一步擴大。這種分別造成的後果,究竟是那一個更嚴重?只要憑常識分析下,便知道根本沒有理由因為伯明翰宣布破產而感到高興。
正如現時居住於伯明翰市的前區議員丘文俊所言,面對市政府破產,他作為市民願意迎難而上,因為「相比管治誠信破產的特區政府,仍然對英國透明度高的制度有信心。」事實上,管治誠信破產的又何止是特區政府?專政着中國的那個政權,只能夠培育出大量如此愚昧的人民,又把魯迅百多年前所描繪的國民劣根性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造成的「實質上破產」,又何止是中國當下這個政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