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認為當下中國正陷於「衰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龔自珍是清朝中葉之後出現的思想家,他既是詩人,又是具有改革思想的學者型人物。他出生的時候,正是滿清政權由所謂「乾嘉盛世」走向衰敗的轉折階段。他才四歲,開拓滿清王朝黃金時代的乾隆皇帝駕崩,嘉慶皇帝中葉之後,皇朝便由盛轉衰。
當時大部份人仍然看不到滿清王朝正走向衰敗,乾隆開創的文治武功,仍然讓很多人感到滿意。但龔自珍少年時代已經看到王朝的腐敗,體制的落伍。
他看到朝廷群臣的自滿保守,也洞悉國民的無知苟且。因此他首先提出一個對歷史循環的新詮釋。
在華夏的幾千年歷史論述中,所謂治亂興衰,除了講王道及時勢之外,往往就是歸因於歷史的治亂循環,即所謂「一治一亂」的交替。為了保住江山,歷代封建王朝系統除了「求治」之外,就是着力去「防亂」。因此,除了致力開拓盛世,還要用種種暴政去預防民變民亂。
龔自珍對這種治亂循環,卻提出另一套新的說法。他認為歷史的形態,除了是「治世」及「亂世」之外,還有第三種形態夾在兩者之間,他稱之為「衰世」。
根據他的解釋,所謂「衰世」,就是在皇朝盛勢大治之後,整個國家陷於一種亢奮自得的狀態,無論皇朝、官吏及人民,都覺得自滿,以為這種「治世」的盛景可以無限期延續。因而人人都看不出問題,沒有危機感,甚至把種種問題淡化否定,把腐朽的看作是正常,把墮落的看作是進步。用今天的說法,就是「人人感覺良好」。
龔自珍認為,國家處於「衰世」的時候,一切看似正常,甚至可能看似繼續興盛繁榮,但實際上已經是在向「亂世」轉化而人人不自知的一種社會發展狀態。
龔自珍出生於乾隆晚年,成長於嘉慶初年,50年的人生主要在嘉慶及道光年間渡過。當時滿清王朝仍然未面對迫切的矛盾,但王朝耽於逸樂,朝廷百官故步自封,人民愚昧落後。隨着西方傳教士的東來及帶來的各種新知識新觀念,王朝的敗象、社會的落後,都已經越來越清楚。
龔自珍看到他所處的那個似是「盛世」,但實際上已經處於由盛轉衰的時代,人人都看不到衰敗之臨門,看不到現實情況充滿了危機,大家都在既定的秩序裏苟延殘喘,因此發出了時代正處於「衰世」的警告。他的很多文章及很多詩篇,都是警世危言,可惜不為人接受,龔自珍自己也始終鬱鬱不得志。
他死後才一年,便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把滿清王朝由他們以為的盛世帶向衰落,也證明了龔自珍的「衰世危言」隨他的身死而即時成為事實。
中國人社會在鴉片戰爭後的亂世,延續了超過一百多年。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之後雖然有短暫的所謂「同治中興」,但稍縱即逝。洋務運動只是換湯不換藥,最終難免成就有限。之後便面對列強侵凌、英法聯軍、甲午戰爭。戊戌維新失敗之後,又有八國聯軍。
到辛亥革命、軍閥內戰、日本侵華、國共內戰,可以說是一亂緊接一亂。到所謂新中國成立,頭30年更帶來了比鴉片戰爭後的百年亂世更大的苦難,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30年間造成超過8000萬中國人的非正常死亡。
改革開放頭10年,或者可以說是帶來了短暫的中興,社會變得開放,思想變得活躍。但一個「反自由化」,便把一切打回原形。1989年的「六四事件」,更成為了民族百多年最重大的創傷。北洋軍閥段祺瑞的政府,在1926年因為要鎮壓北京的學生運動,結果造成「三.一八慘案」,當時被殺死的學生和市民是47人,傷者超過150人。「六四事件」的死亡人數,保守估計達到萬人或以上,單是敢於出來長年抗爭的天安門母親,都已經不止「三.一八慘案」的死傷總數了。而「六四事件」造成的後續迫害,至今已經34年,仍然是持續不斷。
有人或者會認為,鄧小平1992年南巡之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化,經濟持續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似是另一個盛世了。但只要大家誠實一點,當知今天這個被當權集團稱為「大國崛起」、「文明復興」的世代,很有可能其實只是另一個龔自珍所說的「衰世」。
當下的中國,整個國家陷於一種亢奮自得的狀態,人人都覺得自滿,以為這種景氣可以無限期延續,還可以不斷提升。人人都看不出問題,沒有危機感,甚至把種種問題淡化否定,把腐朽的看作是正常,把墮落的看作是進步,人人感覺良好。
當下的中國,政治的封閉、專制、獨裁,已經與封建王朝無異。整個官僚集團之貪污腐敗,可以說是觸目驚心。舉目所見,看不到有任何人可以帶起足以與「同治中興」相比的迴光返照。更嚴重的是整個社會的人文質素不斷變壞,已經陷於道德淪喪的地步,再沒有超越現實金錢利益的崇高價值,人人都迴避面對歷史事實,人人都以當前的盛景來尋租;整個社會自私自利,財大氣粗,頤指氣使。其民風之壞,就如同上周本欄所說的「民品之劣,民智之卑,更甚於晚清」。
這些,不正是龔自珍所說的「衰世」景象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