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門事件34週年之際,鄧麗君的<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再次在網絡熱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看中國2023年6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黎小葵綜合報導)鄧麗君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成為中國大陸最知名的台灣人,然而一直到她往生2天后央視才首次給予報導,主要原因是她在「六四」事件上表態支持學生,並在香港不顧周遭親友反對而參加抗議集會。 「六四」天安門事件34週年之際,鄧麗君的<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再次在互聯網熱傳。
1989年六四事件前後,鄧麗君不顧周遭親友反對而參加抗議集會。 1989年5月27日,她在香港跑馬地有30萬人的《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中,頭系「民主萬歲」、胸掛「反對軍管」,第一次演唱名為<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的歌曲,以表達她對大陸同胞的思念與擔憂。
鄧麗君唱到,「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那兒有茂密的森林,那兒有無邊的草原,春天播種豆麥的種子,秋天收割等待著新年。張大叔從不發愁,李大嬸永遠樂觀。自從窯洞裡鑽出來狸鼠,一切都改變了。它嚼食了深埋的枯骨,侵毒了人性的良善。」
歌詞還寫道,「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張大叔失去了歡樂,李大嬸收藏了笑靨,鳥兒飛出溫暖的窩巢,春天變成寒冷的冬天,親友們失去了自由,拋棄了美麗的家園。朋友,不要因一時歡樂,朋友,不要貪一時苟安,要盡快的回去,要把自由的火把點燃,不要忘了我們生長的地方,是在山的那一邊,山的那一邊。」
同年10月,她又在演唱《悲傷之自由》的獨白說道,「我是中國人,無論到世界何處,在哪裡生活也好,我都是中國人。所以今年中國所發生的事情,讓我感到很痛心。中國的未來究竟在哪裡?我十分憂慮。我渴望自由,而且所有人都應該享有自由。如果自由受到威脅,那是多麼可悲的事。但是,這種悲痛的心情,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無論是誰都一定能夠互相了解的,深信那一天的到來。我將會為此歌頌一曲,最後帶來新曲〈悲しい自由〉。」
儘管中共政府封殺了鄧麗君歌曲,但她仍用自己的歌聲去表達對大陸同胞的聲援。
1991年3月,鄧麗君在金門前線馬山觀測所向大陸同胞喊話,「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你們好,我是鄧麗君。我現在來到金門廣播站向大陸沿海的同胞們廣播,我今天要跟大家說的是,我很高興地能夠站在自由祖國的第一前線——金門,我感覺到非常地快樂、非常的幸福。我希望大陸的同胞也可以跟我們享受到一樣的民主跟自由,唯有在自由、民主、富庶的生活環境下,才能擁有實現個人理想的機會;也唯有全體青年都能夠自由發揮聰明才智,國家的未來才能充滿光明和希望。我希望很快地能夠再回到金門,跟金門的弟兄們見面;當然,還有跟沿海的大陸同胞們通話。在這裡祝大家身體健康,民主萬歲!謝謝!」
「六四」事件3年後的1992年,鄧麗君出席在巴黎的六四事件紀念活動時,又演唱〈血染的風采〉、〈小城故事〉和〈歷史的傷口〉,她說,「我絕不向暴政低頭,絕不對壓力妥協!」她並在與蔡崇國的談話中說,「中共在香港的人給我做工作,要我去大陸看看、唱歌。我後來答應了。是喬冠華和賀龍的兒子在具體安排……都安排好了,民運就爆發了。他們開槍了,我怎麼回去?我跟他們說了,六四不平反,我就不去大陸。」
1994年3月,她在節目《龍門陣》中表達建設中國的願望,「因為大陸實在太落後了……當然希望趕快建設會好點,大家生活都會好點。希望愛國之士,可以多返回大陸。」
公開資料顯示,鄧麗君是台灣流行音樂女歌手、演員及慈善家,本名鄧麗筠。她出道於1960年代前期。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她的歌曲演出等在全球各地大中華等社群中廣受歡迎;她的歌曲演出等因而將不同地區華語社群的當代流行文化相連結。同時,亞洲許多地區也因她以多種語言演唱日本流行歌曲及多個地區的民謠等,在流行文化上相互產生連結與融合。 1989年前後,鄧麗君遭到中共政府全面封殺。
儘管如此,大陸民間仍偷偷熱傳鄧麗君的歌曲。此後,中共企圖利用鄧麗君的鄉情統戰她,讓她參加央視「春晚」;中共在香港的特務機構之一新華社香港分社也曾與鄧麗君建立聯繫。
不過,鄧麗君在一個採訪中表示,「往後會以錄音為主……自從天安門事件過後,就不想開演唱會了。」六四屠城導致又一批大陸人流亡世界,包括台灣,巴黎也是流亡華人的聚居地。
後來,鄧麗君旅居巴黎,至少3次參與在巴黎舉辦的六四紀念活動,且準備自己出錢在巴黎為大陸民運義演。
鄧麗君曾表示自己的中國夢是,「回大陸演唱的那一天,就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那一天」。
然而,不幸的是,她於1995年5月因哮喘引發呼吸衰竭,送醫途中貽誤最佳搶救時機,於泰國清邁猝逝,終年42歲。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