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手繪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
真正有識見的人,心中必然有其獨到的準則。
明朝書畫家陳繼儒在《小窗幽記》寫道:「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一個人有沒有風骨,能否在滾滾紅塵中保持自我,往往可以從這四個方面看出端倪。
1.擔當
有風骨的人,都有一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來於信仰的堅定和視天下為己任的擔當。
公元1449年,瓦剌侵略軍席捲南下,明英宗偏聽全無軍事常識的太監指劃,結果土木堡一戰,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成了階下囚,瓦剌軍隊向京城逼近......
朝堂震驚,大臣群龍無首,議論紛紛,迎戰還是南遷,眾口無一。
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臨危受命,代理了兵部尚書,他從全國各地調集兵員,齊聚北京,訓練新兵,鼓舞士氣,重組神機營。
鞏固城防,安慰百姓,主持朝政,他全都做到了。
瓦剌軍隊趕到北京城時,看見的不是破舊的城防,而是高大威武的城牆;看不見頹廢的士兵,而是一群怒髮衝冠的天兵。但是瓦剌不相信這一切,命令進攻。
于謙指揮有素,列陣迎敵,瓦剌鐵騎被殺得人仰馬翻,落花流水後,終於撤軍,北京保衛戰取得了勝利。
美國總統林肯曾說:「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煉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一個人能擔起多大的責任,就有多少風骨,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2.襟度
人生無非是順和逆,人們往往適宜於在順境中生存,面對逆境時,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
有風骨的人,有一種大氣的襟度,即使身處逆境,也不會怨天尤人,把逆境和順境都當成是生活必須走過的路。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北宋大文豪蘇軾。
蘇軾做過杭州、密州、徐州的太守;也做過餵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的農夫;也做過放浪形骸,酩酊大醉的世外高人。他的一生中,曾兩度被皇帝提拔重用,又兩度被貶謫,大半輩子被貶謫到偏遠的地方做小官,遠離「廟堂」而居「江湖」。
儘管遭遇不幸,廣博的襟度讓蘇軾還能保持淡然。
在黃州,由於被貶失去了俸祿,蘇軾脫去了文人的長袍方巾,改穿上了農人的芒鞋短褂。他忙著筑水壩,建魚池,從鄰居處移菜苗,從老家四川託人找菜種。在惠州,他發現了荔枝這種中土罕有,豐腴甜美的水果。「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還在書信裡跟兒子開玩笑說,千萬別讓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嶺南有荔枝,否則,他們會跑過來跟他搶荔枝吃。
林語堂說:「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
人生的低谷並不難過,真正難過的,是自己這道檻。
能接受最壞的,也能享受最好的,改變能改變的,承認不能改變的,你的襟度裡,藏著你未來的福氣。
打不倒我們的,終將使我們強大。
3.涵養
看淡得失,笑傲人生。
喜怒,是人的感情生活中最常見的情緒表達。然而,這兩種感情最容易使人的心理動搖而失去正確的判斷力。
一個人有沒有風骨,涵養是一個重要的標誌。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有涵養的人,通達事理,不為喜怒所左右,不為情緒所遷移,會認真客觀地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未來的發展方向。
有涵養的人,榮,不喜形於色,辱,不悲天憫人。
因為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才能以平常心對待無常事,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榮辱與成敗,此謂風骨也。
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榮辱與成敗,此謂風骨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4.識見
容萬物,知進退。
人在一起的時候,看這個人的談吐舉止,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舉止,正表露出一個人的識見。
識見,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是對人世間的是非、黑白、善惡、美醜、恩仇、長遠等看的清楚的人,這叫識見。
《中庸》中講:「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也就是說,君子自有識見,獨立不倚,不會人云亦云。
清代文學家趙翼亦有詩云:「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說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真正有識見的人,心中自然有其獨到的準則,決不會盲目追隨他人。
有風骨的人,因為有了識見,所以心中有取捨,行為不盲從,保持目光長遠,不爭眼前寸利,走出更遠的人生。